健康養身★還在用「氣管擴張劑」治療氣喘?小心死神來敲門

還在用「氣管擴張劑」治療氣喘?小心死神來敲門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一名47歲的氣喘患者,平常到藥局自行添購「緩解用吸入劑(急救)」,有短效氣管擴張功能,一有不舒服就吸一下,某日天氣轉涼氣喘急性發作,結果送醫插管治療,最後宣告不治;另一名婦女,則是長期規律使用「吸入型類固醇」,不僅氣喘症狀沒再發生,還能跟朋友一起「爬玉山」,同樣是氣喘患者,後果卻是兩樣情,關鍵在於正確的用藥觀念。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委員會副主委鄭世隆表示,「每年使用3支以上緩解用吸入劑,將提高氣喘急性惡化及死亡風險,民眾要有正確用藥觀念。」

規律服用吸入型類固醇 讓氣喘不再找上門 

鄭世隆表示,「不少患者很害怕『類固醇』的副作用而不敢使用,並且使用緩解用吸入劑時,大概3-5分鐘氣喘症狀就會緩解,因此開始過度依賴。」殊不知,更危險的反而是緩解用吸入劑。氣喘是「慢性發炎」的疾病,發炎會導致氣管收縮,所以病患通常認為「氣喘等同於氣管收縮,習慣使用緩解用吸入劑,使氣管擴張就能治癒。這是錯誤觀念,應當要使用抗發炎藥物的治療才能治本」。一旦氣管發炎更嚴重時,氣管越來越縮小,氣管壁越來越厚、硬化,導致病患無法順暢呼吸,就會引起急性惡化發作的風險。

「民眾常常會有錯覺,用吸入型類固醇的藥效發揮時間比較長,以為沒感覺就是沒有用。」鄭世隆說明,若規則使用吸入型類固醇藥物,其實根本不需要使用緩解急救型藥物。但如果真的要使用緩解藥物,1個月不超過2次,都不要使用最佳。而吸入型類固醇大部分是長效型藥物,患者可以是早晚各吸一次,或甚至一天吸一次就可以了,用藥的頻率不高,但效果很好,通常三個月會感到緩解,甚至未來肺功能經審慎評估後達到穩定健康,也可以不需要繼續服藥。

不過也有民眾擔心「類固醇」會造成月亮臉、肥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吸入型的類固醇和口服的類固醇藥物,兩者差了25倍的濃度,吸入性類固醇劑量很低,不會造成太大的副作用,民眾可以放心。

高達8成患者仍使用緩解用吸入劑 風險很大

一般門診一定會給患者,開立吸入型類固醇,這是真正治本的重要藥物,若擔心病患突然急性發作,還是會開立緩解用吸入劑,但只限於緊急備用,台灣人常常未經醫師開立處方、到藥局自行購買藥物使用,目前仍有8成的氣喘患者購買短效型的緩解用吸入劑,只有區區2成病患遵醫囑規律使用吸入型類固醇,這是個大警訊。鄭世隆強調,氣喘就像肺部「失火了」,用滅火器(緩解用吸入劑)只能短效阻止火災,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最重要的是「防火」,建立防火牆,避免引起發炎、過敏症狀,藉由吸入型類固醇才能根本解決。

【延伸閱讀】

過敏氣喘病時代來臨 做好日常照護「四大原則」

氣喘患者過度依賴緩解吸入劑 竟急性發作送醫不治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97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藝人小鬼(黃鴻升)過世,在法醫初步判斷後,經紀人對外說死因是主動脈剝離,事實上36歲因主動脈剝離死亡,沒有想像中少見,如果遺傳帶有主動脈缺陷,就有可能在步入中年左右出現症狀,一般人則在55歲後較容易出現。醫生建議,一旦知道有家族史或心血管疾病,一定要接受治療與維持健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62歲的L女士,過去不曾接受過子宮頸抹片檢查,雖然曾接過衛生所的電話通知受檢的必要,但是對於要在內診檯上接受檢查還是覺得害怕,直到得知好友C女士被診斷出子宮頸癌,才強迫自己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檢查結果為高度鱗狀表皮病變(HSIL),經切片病理報告顯示為中度癌前病變(CI...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當細菌或病毒侵入人體時,免疫系統會加以對抗並引發發炎反應,這就是發燒的原因。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表示,當身體溫度超過37.5℃、肛溫超過38℃、腋下超過37℃,就算是發燒。先觀察寶寶狀況1 剛開始發燒時,先檢查寶寶是否因為穿太多、身體太熱或水喝太少。排除這些因素,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50多歲婦人,平常除了肥胖問題,自認身體狀況不錯,也未有三高等問題,但一年前不慎扭到腳踝後,發現只要長時間站立及走路,內踝及足部內側足弓處就會感到劇烈疼痛,雖接受復健及足弓墊治療長達半年時間,卻未改善,直到赴醫院檢查,影像檢查發現附舟狀骨,確診為脛後肌肌腱失能,經脛...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