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36歲主動脈剝驟逝非罕見 基因缺陷是年輕族群致命殺手

36歲主動脈剝驟逝非罕見 基因缺陷是年輕族群致命殺手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藝人小鬼(黃鴻升)過世,在法醫初步判斷後,經紀人對外說死因是主動脈剝離,事實上36歲因主動脈剝離死亡,沒有想像中少見,如果遺傳帶有主動脈缺陷,就有可能在步入中年左右出現症狀,一般人則在55歲後較容易出現。醫生建議,一旦知道有家族史或心血管疾病,一定要接受治療與維持健康生活形態。


基因遺傳缺陷讓主動脈容易有「破口」 撕裂疼痛胸口與背部都會


台北榮總院內科部心臟科主治醫師陳震寰表示,36歲發生主動脈剝離,很可能跟遺傳基因有關,部分民眾在主動脈的血管壁上,某個部位會比較脆弱,當心臟打出血液不斷衝擊主動脈時,脆弱部位就有可能受傷出現缺口,血液會流到血管壁中,在長時間作用下,主動脈血管壁會因缺口注入血液,承擔壓力能力就變差。


陳震寰持續說明,當主動脈血管壁承受不住壓力導致剝離,病患會因不同撕裂點,感受到不同走向的劇烈疼痛,部分病患是突然背部一陣撕裂感疼痛,接著疼痛往前胸走;也有病患是反過來,先前胸劇烈疼痛,再往後背移動,根據剝離部位不同,有可能誘發腦中風、心臟冠狀動脈堵塞、體內出血等,都有危害生命的危險。


高血壓、血管鈣化、血管纖維化 也容易發生主動脈剝離


然而不僅基因缺陷,其實很多人都有主動脈剝離危險因子,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醫師黃奭毓表示,除了先天性原因外,男性在55歲、女性在65歲就會漸漸增加主動脈剝離發生風險,危險因子包還高血壓、血管鈣化、血管纖維化等,當心血管無法承受瞬間高血壓,就很容易觸發主動脈剝離發生。


黃奭毓接續解釋,心臟把血液打出來,會朝著不同部位分流,可分為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腹主動脈等,不同部位主動脈剝離,痛的部位與嚴重程度也都不一樣,越靠近心臟就越危險,有些病患發生病兆後,還可以到門診或急診接受緊急處置,也有一發生主動脈剝離,到失去生命也就幾分鐘的時間。


發現三高務必接受治療 同時保持健康生活習慣


黃奭毓強調,如果已經知道自己可能有遺傳缺陷,或是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等症狀,就必須特別注意,首先務必遵照醫師指示接受治療,規律服藥控制三高,再來就是生活習慣要良好改變,飲食健康、不抽菸酗酒、睡眠時間充足、情緒保持穩定,當生活習慣穩定,就要維持規律運動。


黃奭毓特別說,部分民眾可能認為只要運動就能降低許多疾病風險,但生活形態沒有改變,突然運動想要維持健康,可能發生意外風險更高。因此,最好生活習慣能穩定,再來計畫運動方式,例如,每周能有3天,運動30分鐘以上、心跳在120到130之間,當身體健康維持好,即便發生主動脈剝離,立即損害生命的機率就可能降低。


尋求營養師專業 規劃符合個人的飲食處方


黃奭毓補充,現在資訊流通已經非常充沛,很多人都知道什麼食物對心血管風險較高,什麼食物能降低疾病發生風險,但飲食每個人狀況都不同,體質、喜好、生活方式等因素,都會左右食物選選擇,建議最好尋求營養師專業意見,根據個人體質與生活習慣,調配出最合適的個人飲食方式,維持心血管健康。


更多NOW健康報導
▸中醫美顏針調理五臟六腑 從裡到外喚醒美肌
▸提升胰臟癌存活率 再生緣與彰基啟動臨床NK細胞療法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灣出現年紀最大新冠感染患者!今(4)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4例境外移入患者,當中第691例年約90多歲有肺炎症狀,目前正在隔離加護病房治療沒有插管,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台灣確診者年齡最高的確診病患。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第691例是名90多歲本國籍男性,不...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63歲姚女士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友,進行藥物治療2年,體質變得虛寒,行走坐臥間容易咳嗽、胸悶和喘不過氣,加上手腳時常冰冷,嚴重影響睡眠,前往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就診。謝伯駿醫師針對4個核心穴位予以針灸治療,並輔以中藥調理體質,從既有的西醫治療加上中醫合療3個月...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熱心公益的里長,日前騎車不慎「犁田」,導致右胸6根肋骨斷裂,肝臟也有撕裂傷,因心急著盡快返家服務里民,經評估肝臟撕裂傷穩定後,醫師建議採用純鈦鋼板固定肋骨手術,可大幅縮短癒合時間、降低病人疼痛且減少肺炎風險,術後3天即出院。單純肋骨骨折 治療以保守治療為主亞洲大學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近期校園自殺事件頻傳,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常能聽到「哭又不能改變什麼、你要堅強點阿、認份吧、你能成熟一點嗎、這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有必要這麼在意嗎、我也曾經這樣阿,還不是走過來了」,諸如此類的語言,彷彿是拴在腳上的枷鎖,讓人難以動彈。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精神科李品賢醫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