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醫療M型化!大醫院塞爆 地區醫院倒了兩百家

撰文/今周刊 賴若函

衛福部為了落實分級醫療,4月中旬調漲未經轉診就跑大醫院的民眾部分負擔金額;然而轉診制度與醫療分級制度其實已推動14年,宣導及相關配套卻仍不足,淪為口號。

「M型醫療時代來臨!」健保實施22年來,地區醫院減少200家,基層診所和醫學中心數量卻為之增加。根據衛福部中央健保署統計,照這樣下去,到2020年,醫學中心的每日門診量會增加逾3萬人,從2006年的8.4%升至11.5%,落實轉診制度、分級醫療刻不容緩。

癥結一:制度傾斜

健保給付,對大醫院較有利

醫療M型化!大醫院塞爆 地區醫院倒了兩百家

目前國內醫療院所依規模分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與基層診所4個等級,6月底,監察院公布的調查指出,「台灣的健保給付制度對大醫院較有利,使地區醫院經營困難,日趨萎縮。」過去台灣診所醫師、地區醫院醫師曾多次呼籲,健保制度向財團和醫學中心傾斜,扼殺了地區醫院和診所的生存權。

報告顯示,健保給付給醫學中心的每人平均費用是地區醫院的2.2倍。推估至2020年,醫學中心將成長至3成4、區域醫院3成3;但地區醫院將萎縮至1成2、診所為2成1,這樣的趨勢,「顯示台灣醫療體系嚴重失衡」。

台灣人的就醫習慣有別於歐美的家庭醫師制度,總喜歡大病、小病都往醫學中心跑,長年浪費健保醫療資源。政府和醫界雖然不斷呼籲「小病至基層院所就醫」,也鼓勵至少5家基層院所可組成一個「社區醫療群」,也就是俗稱的家醫制度,然而至今只有近4成基層院所加入計畫,成效相當有限。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副執行長朱顯光說,社區醫療群的目的是使全民都有各自的「健康守門人」,平時可以得到預防保健、衛教資訊;生病時則有24小時諮詢電話可用,即使半夜不舒服,不用直接衝急診室,可以先諮詢醫療群的醫護人員。

「目前只有1/10的民眾加入社區醫療群,主因在政府沒有更積極的作為!」朱顯光強調,公部門宣導不足,使得許多民眾並不知道政府有家醫群,然而即使知道,也因社區醫療群太少,每一個醫療群也有容納會員的限制,導致有些民眾雖想加入,卻被擋在門外。

癥結二:推動不力

宣導不夠、轉診平台不便利

今年4月中,健保署為了推動分級醫療、轉診制度,有了兩項新措施,一是針對未經轉診就跑到醫學中心的病人,增加部分負擔金額,門診加收60元、急診加收100元。另外也同步啟動線上轉診平台,供各醫院的資訊互通。立意雖佳,但兩者的執行力道均不足,被評為沒有效果。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079期)。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發現已是末期!肺癌已成新國病 不抽菸也會得

長庚急診1年虧2億 卻3個月花14億買家族股

大醫院才可靠?熱血醫師用27年翻轉觀念

 

閱讀全文;更多精采內容請上《今周刊》官方網站;《今周刊》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春節檢疫大鬆綁,不但開放「10+4」,本周更預計會針對已經接種過兩劑疫苗返台者進一步放寬至「7+7」,住防疫旅館時間縮短至7天,剩下7天可以返家居家檢疫,面對醫界擔憂難道不怕變成防疫破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10)日拿出國內分析數字為政策背書...

閱讀詳情 »

作者 邵冰如20歲,正是揚帆待發的年紀,就讀醫學系,更將展開世人眼中的黃金人生。一位大三的醫學生卻在此時罹患甲狀腺癌,他曾經恐懼、曾經埋怨,最後勇敢走出陰霾,決心把握生命為偏鄉奉獻,搶救無數發展遲緩的孩子,為弱勢家庭點亮希望的燈。他是陳宥達,北醫附醫家醫科主治醫師,今年33歲,投入公益多年,創辦展...

閱讀詳情 »

【勁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在臺灣過去以施用海洛因及安非他命等毒品為大宗,進幾年已轉變開發多樣化學類合成毒品,此類的新型態毒品稱之新興影響精神活性質(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s,簡稱NPS),根據聯合國毒品與犯罪辦公室(UNODC)統計,截至2020年12月止共列管多達...

閱讀詳情 »

爽爆新聞網/記者朱麒鼎/綜合報導 經濟部工業局委託資策會推動HackIDB創新應用平台,因應智慧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應用,並協助產業運用智慧科技轉型升級,攜手國際大廠以大帶小方式,帶領國內業者投入創新應用,成為擘劃未來智慧城市及產業樣貌的重要舵手。因應疫情,資策會邀請NVIDIA與研華科技,以線上直播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