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重視異常出血!大腸癌出血混雜糞便中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

重視異常出血!大腸癌出血混雜糞便中

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導致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日益提升,蟬聯台灣十大死因排行榜多年,近年來甚至有年輕化的傾向。最新研究指出,台灣大腸癌的發生率高達十萬分之50,已高於歐美國家十萬分之40的發生率。呂宗儒醫師說明,約有7-8成的大腸癌患者為自發性病症,無相關家族史。50歲後患者的發生原因與生活習慣、長期不當飲食的刺激有關;50歲前發病者則多受基因影響導致。

69歲的秦媽媽一向健康,也沒有癌症家族史,但時有時無的血便症狀讓她困擾了三四個月,日前他前往衛生所作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反應,因而前來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進一步檢查。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秦媽媽直腸處有顆已侵犯周圍器官的5公分腫瘤,診斷為「第三期直腸癌」,呂宗儒醫師透過「3D立體腹腔鏡」執行微創新技術切除病灶,術後隔天就能下床,並在醫療團隊安排下開始輔助性化療,恢復順利。

3D立體腹腔鏡切除範圍以病灶左右各5公分
「大腸直腸」是長約1.5公尺的管狀構造,涵蓋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等部分,當食物被胃與小腸消化吸收後,大腸會將水分及電解質再吸收,形成糞便由直腸排出。針對大腸直腸的惡性腫瘤,除傳統「開腹手術」、「單孔、多孔腹腔鏡」外,近年來,新穎的「3D立體腹腔鏡」發展成熟,逐漸成為主流術式。呂宗儒醫師說明,「治療大腸直腸癌,除了切除腫瘤本身外,醫師會多切除病灶周圍的部分腸道,以確保癌細胞切除乾淨,降低復發率。一般而言,大腸的切除範圍以病灶左右各5公分為安全距離,直腸則是以上下各2公分的安全距離為準。」

由於骨盆腔的範圍不大,過去若切除範圍在骨盆腔死角,就需要從肛門處深入體內治療,由於肛門被破壞,患者往往面臨術後造人工肛門的不便;而3D立體腹腔鏡突破過去2D平面視野上的限制,醫療器械的發展也更為靈活,醫師可清楚看到病灶部位,深入骨盆腔死角,切除腫瘤。僅有少數腫瘤位置及切除範圍在肛門括約肌內的患者,才需連同肛門口一併切除,大幅降低了患者要另造人工肛門的可能。

直腸癌出血與痔瘡類似 勿輕忽
為避免大腸直腸癌復發,醫師會建議第二期後期、第三期、第四期的患者術後接受輔助性化學、放射治療。許多民眾易將排便出血當作痔瘡,呂宗儒醫師提醒,直腸癌出血與痔瘡出血類似,多見於便後擦拭肛門的血跡,但大腸癌出血型態為血液混雜在糞便中,因此民眾切勿輕忽異常出血,如有異狀需儘早就醫,並定期篩檢。呂宗儒醫師也提到,「國外最新研究顯示,每日肉類攝取在100克以下,能有效降低大腸癌風險,民眾應維持均衡飲食、攝取高纖維並適量補充維他命D,以保腸道健康。」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45歲的黃太太,平常喜歡吃的美食是爌肉飯和炸雞排,因此身材有點豐腴。最近幾年,在飯後常有腹脹及上腹疼痛,吃了胃藥後可稍微緩解,因此她認為單純是消化不良而不以為意。直到前幾日晚上參加完喜宴後,上腹痛情況持續一整晚,且有出現嘔吐冒冷汗情況,家人立即將她送至衛生福利...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26歲的上班族吳小姐,最近右側下肢痠麻,一路從臀部延伸到腳趾,擔心是腰椎退化。經檢查發現,右側臀部有壓痛點,壓下後右下肢出現被電到且痠麻的感覺。原來是她上班長期坐辦公桌,偏好翹腳坐姿,使得梨狀肌長期受到拉扯,壓迫到坐骨神經,引起所謂的梨狀肌症候群,所幸在醫師教...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高血壓患者服用降壓藥,更要注意飲食!52歲林先生患有高血壓,平時有服用血管加壓素阻斷劑類降壓藥,林太太認為高血壓患者飲食很重要,因此料理時都使用高鉀鹽,每天也準備800cc蔬果汁給先生喝。林先生的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沒有過低的情形,但卻出現虛弱無力的症狀,就醫血液檢...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62歲張小姐是一名醫護人員,一向注重健康、崇尚有機飲食,從不曾暈車的她,在101年間第一次出現暈車不適,再加上停經後卻出現月經來潮才會有的腹脹感,警覺到不對勁,於是主動就醫並向醫師要求做超音波檢查,沒想到竟發現罹患卵巢癌第三期(3c)。 雖然她積極接受手術及化學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