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金秋橘子到!!橘子能預防糖尿病、高血壓及降膽固醇,但跟這些東西一起吃會腹痛及甲狀腺腫大!

 金秋橘子到!!橘子能預防糖尿病 高血壓及降膽固醇,但跟這些東西一起吃會腹痛及甲狀腺腫大! 金秋時節,正是橘子上市的時候,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提著大大小小裝著橘子的兜子。橘子酸酸甜甜富含維生素C,因此大受人們喜愛。它的益處有哪些?


  能夠預防肥胖與糖尿病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研究發現,橘子對人體有非常大的幫助,每天適量食用,不僅可以預防肥胖、糖尿病外,還能減緩血管硬化速度,降低心髒病與中風罹患機率,更驚人的是,癌症發生機會也會變少,因此研究人員對橘子有高度評價,建議民眾每天都可以適量吃,達到維護健康目的,避免疾病纏身。

 

  降低血液膽固醇濃度

 

橘子中含有川陳皮素(Nobileton),屬於黃酮類,已被證實能夠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濃度,還可以避免記憶力喪失,皮膚出現暗瘡,對身體有非常大的好處,建議消費者在選購水果時,可以優先考慮橘子,每天適量攝取,促進身體健康,避免疾病發生,讓生活可以更有品質,不會因為生病苦惱。

 

  避免脂肪肝

 

研究中,實驗人員餵食小白鼠高熱量飲食,分成給予川陳皮素與安慰劑二組,從數據中發現,安慰劑組別膽固醇與血脂明顯上升,胰島素分泌出現異常,血糖濃度偏高又不穩定,脂肪肝有增加傾向,但川陳皮素組別相對正常,沒有提升前述任何現象,體重也沒有增加,胰島素分泌正常,也沒有脂肪肝傾向。

 

  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從研究結果推斷,吃橘子可以幫助降低血管危險因子,預防血管硬化,減少血管壁沈積物,大幅降低心髒病與中風發生機會,對於三高患者是非常好的健康水果,不過雖然川陳皮素有些微減重效果,但需要非常大量的橘子才會有效,若能夠粹取出製成健康食品,或許還能夠幫助減重,避免體重上升。

 

橘子雖好,品嚐起來也是要有很多注意事項的!一起來瞭解下吃橘子禁忌吧!

  橘子不能多吃

  據測,每天吃3個橘子,就能滿足每人每天對維生素C的需要量。

  若食用過多,過量攝入維生素C時,體內代謝的草酸會增多,易引起尿結石、腎結石。另外多吃對口腔和牙齒有害。

  吃橘子過多,對兒童的口腔、牙齒、胃粘膜也有危害。

  小兒若過量食用橘子,所產生的熱量即不能轉化為脂肪貯存在體內,又不能及時消耗掉,便會由積聚引起「上火」,表現為口腔炎、牙周炎、咽喉炎和便秘等。

  腸胃功能欠佳者悠著吃

  腸胃功能欠佳者,吃太多橘子,容易發生胃糞石的困擾。過多食用柑橘類水果會引起「橘子病」,出現皮膚變黃等症狀。

  橘子與牛奶不宜同食

  牛奶中的蛋白質易與橘子中的果酸和維生素C發生反應,凝固成塊,不僅影響消化吸收,還會引起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應在喝完牛奶1小時後再吃橘子。

  另外,胃腸、腎、肺功能虛寒者不可多吃,以免誘發腹痛、腰膝痠軟等症。

  不宜與蘿蔔同食

  蘿蔔進入人體後,會迅速產生一種叫硫酸鹽的物質,並很快代謝產生一種抗甲狀腺的物質——硫氰酸。

  若這時進食橘子,橘子中的類黃酮物質會在腸道被分解,而轉化成羥苯甲酸和阿魏酸,它們可以加強硫氰酸對甲狀腺的抑製作用,從而誘發或導致甲狀腺腫。

  服藥忌食橘子

  橘子含有豐富的果酸和維生素C,服用維生素K、磺胺類藥物、安體舒通、氨苯喋啶和補鉀藥物時,均應忌食橘子。

  忌鮮橘皮泡茶飲

  摘下後的橘子大多用保鮮劑浸泡後再上市,保鮮劑為一種化學製劑,浸泡過的橘子對果肉沒有影響,但橘子皮上殘留的保鮮劑卻難以用清水洗掉,若用這樣的橘子皮泡水代茶飲,有損健康。

 

文章來源1

文章來源2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胖哥肥姐要注意,國人10大死因中6項死因皆與肥胖有關。4成以上國人腰圍超標,腰圍過粗者多數有血壓異常,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依過去研究,當腰圍每增加1公分,小中風發生機率會增加2%,男性腰圍應維持在90公分、女性要維持在80公分以內。早期治療比預防更關鍵高血糖、抽菸和高血壓,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疾病管制署公布南投、花蓮各新增1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南投個案為48歲女性,7月2日出現發燒、頭痛、噁心等症狀,7月5日曾就醫,因症狀持續7日再度就醫並轉診住院;花蓮個案為57歲男性,7月7~9日曾因發燒症狀就醫,12日因再次發燒且出現語言不清情形由家人送醫並收治住院。2...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高齡化社會來臨,以致很多老人會有退化性關節炎的困擾,其實,目前針對退化性關節炎造成的膝關節疼痛,已有很多治療方法;除了吃止痛藥或是復健治療之外,還可以用增生療法,以及可用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來改善疼痛,至於手術則是最後的選擇。膝關節退化分程度 可先用增生療法衛福部桃園醫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一名年約60歲張先生(化名)平常生活規律,雖然有高血壓,但正在用藥控制,有天穿鞋,感覺腳步有些腫脹,以為是高血壓藥副作用或腎不好,沒有注意,持續幾天,張先生開始感覺心臟出現「碰碰跳」感覺。輕忽心房顫動症狀 差點需要換心張先生就醫後,確診罹患心房顫動,由於忽略症狀沒就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