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糖尿病須慎防併發症 首要健脾養肝+溫腎陽

糖尿病須慎防併發症 首要健脾養肝+溫腎陽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糖尿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4名,估計全台糖尿病患已達200萬人。糖尿病最可怕的在於血糖難以控制,會造成全身性的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動脈硬化等,嚴重者可能失明、洗腎,甚至截肢、中風。中醫師李深浦指出,中醫治療糖尿病,可恢復胰島腺的機能及造血功能,使患者體力好、喜歡運動,血糖自然平穩,更能預防併發症。

中醫師李深浦表示,曾收治一名高齡70歲的羅先生,數年前診斷罹患糖尿病,西醫囑咐飲食要少糖、少油,讓他這個不敢吃、那個也不敢吃,2個月內就瘦了8公斤,還時常感覺頭暈、無力,轉由中藥治療後,飲食除了甜食冰品要忌口,其他並沒有限制,體重一個月回升4公斤,現在血糖維持90-100mg/dl,身體疲累也改善了。

一般西醫治療糖尿病,除了服用降血糖藥物外,還會施打胰島素治療。李深浦強調,糖尿病患的細胞無法吸收食物中的糖分,通常體力會下降、會變瘦,而胰島素是一種動物性荷爾蒙,施打胰島素後,會使體重變重變胖、體格變壯,因此使用胰島素治療要特別小心。

李深浦表示,以中醫觀點來說,糖尿病不只是胰島腺出了問題,包括脾胃、肝臟、腎臟都要一併治療。他舉例,糖尿病會造成惡性貧血,當血液不足時,腎臟會逐漸萎縮,要藉由補腎達到補血;而糖尿病患會突然血糖降低,是因肝醣平衡機能不好,當血糖突然下降,而肝不能立即把肝醣轉化成葡萄糖讓人體利用,就容易頭暈、冒汗、虛脫,因此糖尿病治療也要養肝。肝健康才能不發生因血糖過高而突然血糖過低症狀。

糖尿病患容易造成腎臟病變,引起皮膚搔癢、乾澀,以及體力失調、神經病變,是因細胞無法利用糖分轉換成能量。李深浦強調,透過中藥治療糖尿病,除了可恢復胰島腺的機能,還能同時改善造血功能,讓病患有體力運動來消耗糖分,並能降低相關併發症的機率,如容易疲勞、傷口難癒合、腎臟衰竭、心臟病等。

長期吃西藥、打胰島素治療可以合併中醫治療嗎?李深浦表示,中醫治療好處是飲食自然調節,讓患者有體力可以運動,合併中西醫治療是可以改善病患的周邊症狀,也比較少發生突發血糖過低的現象。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7859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長時間背痛,真的只是肌肉痠痛嗎?有許多人,尤其是運動員,長期腰背疼痛,其實不是肌肉痠痛,而是骨折!身為日本讀賣巨人隊醫療室主任醫生、KONAMI體操部主任醫生、內村航平專屬醫療協助醫師的林英俊,目睹太多這類型的疼痛,提醒長期反覆使用腰背者,應該特別注意,若非肌肉痠痛,則有可...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現代人的性觀念逐漸變得開放,不僅初次性行為的年齡層下降,更有不少人因貪圖一時的歡愉而忽略防護措施。台北市1名王姓男子雖長期單身,卻經常流連於夜店等聲色場所,與多人發生過一夜情,某日洗澡時發現下體出現幾顆突起物,不過因身體沒有感到不適而不以為意,1個月後發現突起物越變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夜尿不得安眠 謝祖武擔任衛教大使籲正視問題半夜頻頻起床上廁所,不只自己睡不好,枕邊人也不得安寧。據統計,台灣四十歲以上成人高達38.1%有夜間多尿的狀況。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及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找來謝祖武擔任成人夜間多尿衛教大使,「夜間多尿不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疾病,但是卻很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經歷了辛苦孕育新生命的懷胎十月後,許多媽媽們開始擔心自己的身形是否能夠回復到產前模樣,產後六週若體重超過懷孕前體重的 10%,即可定義為產後肥胖。然而這個時期若想減重,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知名中醫師賴睿昕提醒,不能採取過度激烈的減重,以免使得因懷孕所耗損的氣血回復不足,造成...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