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銀髮族易罹患孤獨症候群 學習經營「4老」要趁早

銀髮族易罹患孤獨症候群 學習經營「4老」要趁早

【NOW健康 林芊聿/新北報導】75歲楊奶奶(化名)半年前丈夫去世後,她從南部鄉下北上,與兒子1家3口住在同棟不同樓層的社區大樓,平日因兒子夫妻工作忙碌,幫忙照顧1歲大的孫子,天天煮好晚餐,等他們下班一起吃飯。

 

原本期待晚餐天倫之樂,但兒子跟媳婦常以「吃過了」婉拒她的邀約,接了孫子就走,等到假日,她想跟兒子媳婦講講話,但兒子1家3口總是一大早就外出,她與左右鄰居不熟悉,常獨自1人在家。1個月前,楊奶奶開始出現心悸、喘不過氣來的症狀,至心臟科就診檢查卻找不出原因,到後來更出現失眠、食慾不振,還不時對人抱怨「自己只是被利用」、「都沒人要理我」等負面話語,原本溫和的脾氣也變得暴躁。

 

兒子陪同至精神科診所求助,確診為「銀髮族孤獨症候群」。台灣邁入高齡社會,每7個人當中就有1人超過65歲,其中3成為獨居或老夫妻同住的銀髮族。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提醒,子女門應該多關心老人家,不要讓長輩處於憂鬱情緒中。

 

楊聰財說明,銀髮族孤獨症候群症狀為憂鬱、焦慮、憤怒或睡眠障礙,嚴重者還會出現自傷、傷人行為。臨床研究顯示,長期處於負面情緒下,大腦分泌過多壓力荷爾蒙「可體松」,抑制免疫系統作用,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或失智症的機率。

 

治療銀髮族孤獨症候群先以藥物改善憂鬱、失眠等症狀,再透過負面情緒障礙指數評估,找出導致孤獨的成因,透過認知行為治療,舒緩負面情緒,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楊聰財提醒,退休銀髮族應該要有生活目標,培養興趣,參與社區活動、社區大學課程,結交新朋友,讓生活更豐富有趣。此外,年輕時應好好經營「4老」,老友、老伴、老狗與老本,增進正向互動關係。

 

銀髮族身心健康已成全球關注重點,楊聰財建議,為人子女者應多多關懷家中長輩,即便沒有住在一起,也要常打電話,或透過視訊聊天問候,隨時留意長輩的身心變化,如有異常,出現情緒低落、拒絕外出或找不出病因等症狀,且持續2至4周,就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春夏時分是花粉散佈的季節,加上時而有寒流報到,氣溫忽高忽低,都是容易引發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的促發因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李明安表示,過敏性鼻炎和氣喘患者通常都自知各別的敏感物質,應攜帶口罩或做好保暖,若氣喘反覆發作,支氣管恐成為不可回復的「硬橡皮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近年來3C產品崛起,市面上充斥著許多相關產品,而閱讀的書籍,從傳統的印刷書漸漸變成電子書。電子書不占空間且攜帶方便,且孩子容易被3C產品的聲光與畫面所吸引。美國研究指出,在親子互動中,印刷書較易使親子在共讀時,將重點放在故事本身,對於孩子的語言發展有較多幫助。電子和實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一名6歲吳姓小弟,因發燒伴隨嘔吐、腹痛等症狀,來到兒科門診就醫。經過醫師理學檢查,眼白明顯偏黃略有黃疸徵兆,而且沒有下痢狀況,立即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是膽囊囊腫。診治該案例的樂生療養院兒科醫師張瑩雯表示,膽道囊腫是膽道有一段擴大形成囊腫,需立即醫療處置。兒童腹痛 小...

閱讀詳情 »

文 / 《經理人月刊》張良姿 說到健康,除了運動,維持身體機能的飲食更不容忽視。至於怎麼吃才對身體有益? 《這樣吃,會變有錢》提及,成功人士認為,每天順暢排便,血液得到淨化,身體就不容易疲勞,頭腦也會變清楚。 因此他們會吃發酵食品(如味噌、起司、優格等)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豆穀類、蔬菜、菇類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