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長庚研究揭秘!一等親若有這病 第1型糖尿病患心血管風險增2倍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糖尿病分為第1型糖尿病和第2型糖尿病,前者大多從青少年或兒童時就發病,而林口長庚醫院今(11)日發表最新研究發現,第1型糖尿病患若有一等親屬罹患第2型糖尿病,本身發病年齡又小於20歲,其發生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風險比其他第1型糖尿病患增加2.61倍。

根據統計,台灣的糖尿病患約有200萬人,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5位;其中第1型糖尿病比例遠低於第2型糖尿病,只有約1%不到。

林口長庚新陳代謝科醫師林嘉鴻表示,第1型糖尿病多數是自體免疫疾病,當胰臟小島中的β細胞被破壞,會導致胰島素無法正常分泌;第2型糖尿病則是因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產生阻抗,致血糖無法進到細胞,胰臟便更努力分泌胰島素,但胰島素有限,逐漸分泌不足,使得大量葡萄糖留在血液裡造成高血糖,最後形成糖尿病。

糖尿病常見症狀包括:口渴、頻尿、易餓、不明原因體重下降、視力模糊、牙齦和尿道反覆發炎、體力變差、嗜睡等。

問題在於,林嘉鴻指出,第1型糖尿病和第2型糖尿病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不同,第2型糖尿病的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與胰島素阻抗有關,第1型糖尿病則僅少數文獻推測可能與腎臟病變的存在與否有關。

林嘉鴻進一步運用領先全球的家族關聯分析方法,從全人口的健保資料庫,收集1萬多位第1型糖尿病患資料,建構全台最大規模的第1型糖尿病家族病史關係模型,推定第2型糖尿病的家族病史和第1型糖尿病的大小血管併發症之間的關聯性,結果發現,第1型糖尿病患若有一等親屬患有第2型糖尿病,且本身發病年齡小於20歲,其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相較於沒有第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第1型糖尿病患增加 2.61倍。

研究分析進一步看小血管的病變,發現其腎臟病變風險亦增加1.44倍、視網膜病變風險增加1.28倍、神經病變風險增加1.24倍。

林嘉鴻說,這是台灣也是全球首度針對第1型糖尿病患,以建立家族病史模式的大規模研究,釐清了過去只能從學理上推測家族第2型糖尿病史的影響,利用此研究成果,在臨床上可針對較早發病的第1型糖尿病患,運用簡單的門診家族史篩檢,找出高危險族群,及早預防與介入措施,來降低併發症的風險。

照片來源:林口長庚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缺「它」恐害胎兒神經缺陷! 衛福部調查:育齡女性每10人就1葉酸缺乏

「窄到塞不進一根小指頭」 肛門太窄!害男靠吃瀉藥度日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手術後的患者(右)神清氣爽,並成功找回健康。(圖/好醫師網提供) 優傳媒記者張本篤/台南報導現年33歲蔡先生是職業軍人,入伍時體重65公斤算是標準,但因為生活壓力以及飲食習慣不正確,5年內體重一路飆升到126公斤,成為部隊訓練時極大「負擔」。多次評估後,以微創方式進行胃袖狀切除手術,改變胃...

閱讀詳情 »

致癌的因素與生活型態密切相關 全球研究致癌因素的權威──蓋布瑞爾‧孔恩教授主張九○%的癌症來自非遺傳性因素。這點與許多人假設或恐懼的原因有所衝突,但已被當代各種研究證實;同樣也有研究指出,大部分已知的致癌因素都與生活型態有關。孔恩教授的《告別癌症,家人的居家健康指南》對想知道更多致癌因素,以及這些因...

閱讀詳情 »

最有可能治好我的方法是? 基本上療癒有三種主要方法:常規療法、自然療法(三種),以及與你有關,也是本書強調的生活療法。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基本上療癒有三種主要方法:常規療法、自然療法(三種)。   常規或正統療法 一般來說,常規療法是指醫學院傳授的...

閱讀詳情 »

▲國衛院找到對抗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有效疫苗方式。(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在台灣,引發嬰幼兒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最大元凶之一,即是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根據統計,每年約有上千名嬰幼兒因為感染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且9成以上都是2歲以下的嬰幼兒,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