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長期搬重物椎間盤突出復發? 沾黏恐致手術危機

長期搬重物椎間盤突出復發? 沾黏恐致手術危機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臨床上一名工人,因工作因素長期搬重物造成椎間盤突出,3年前雖已接受微創椎間盤切除術,但因家中經濟因素無法好好休養,因此,腰椎病變持續惡化,日前又因椎間盤突出復發,不得不再次手術;不料,檢查時發現患部嚴重神經沾黏,導致術中難以分離神經、肌肉、韌帶等組織,所幸,在醫師專業的技術下順利分離組織,並搭配抗沾黏凝膠協助癒合過程,手術進行十分順利。

脊椎手術須留意4部分 沾黏嚴重恐成一大挑戰

輔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吳鑫鴻表示,脊椎手術後最需要留意出血、感染、傷口癒合及神經沾黏,其中,神經沾黏屬脊椎組織癒合的正常過程,如同皮膚傷口會產生疤痕組織促進傷口癒合。但他補充,神經沾黏會讓醫師無法完全掌握病況,手術中難以判斷神經、肌肉、韌帶等組織,尤其神經是非常脆弱的組織,對需要二次脊椎手術病人,都是相當大的挑戰,大幅增加手術的風險。

不僅如此,神經沾黏也會延長手術所需時間,患者全身麻醉必須使用較高劑量的藥物,就會增加術後疼痛及影響癒合,因此手術過程應儘量減少組織破壞,就能降低神經沾黏的機率。

凝膠狀製劑如同買保險 避免神經沾黏

吳鑫鴻強調,針對大範圍脊椎手術、預期需二次手術者,最好考慮使用抗沾黏製劑,凝膠狀劑型可滲透需要保護的範圍,如同一層神經保護膜,提供完整且理想的保護方式。脊椎癒合時,自然能隔絕神經與肌肉、韌帶等組織,有效避免發生神經沾黏,同時降低術後疼痛、感覺異常及運動功能障礙等後遺症。

「抗沾黏製劑如同買保險。」吳鑫鴻分析,每個患者脊椎手術後,都可能發生神經沾黏,只要病人經濟能力許可或有醫療保險的狀況下,建議可以自費使用;萬一未來需要二次手術,可大幅減少手術時間,更能避免發生不可估計的神經損傷,術後恢復也較快。

日常避免4行為 避免腰椎退化

椎間盤突出是現代人最常見為脊椎退化性疾病。吳鑫鴻提醒,日常行為要避免錯誤生活習慣,包括:久坐、久站、腰彎及提重物。舉例來說,彎腰增加腰椎負荷1.5倍,提10公斤以上重物增加 2倍,久坐增加1.4倍,駝背、翹腳1.8倍,都會造成脊椎提早退化,「腰椎負荷持續累積,如同不定時炸彈」。

吳鑫鴻建議,坐著超過1小時最好起身活動,適度放鬆過度疲勞的肌肉,降低腰椎受傷的風險。

【延伸閱讀】

彎腰穿褲「喀」一聲 竟是「腰椎椎間盤破裂」

新冠後遺症多 健保署推整合門診,一次掛號費就搞定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77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台灣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其中6至7月為流行高峰。疾病管制署表示,國內已進入日本腦炎流行季節,提醒民眾應按時攜帶家中嬰幼兒完成疫苗接種;住家或工作場所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或自覺有感染風險的成人,可評估自費接種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蚊媒傳染病 嚴重恐致昏迷死亡疾管署指出,國內今(20...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新竹報導】已經退休10多年的陳奶奶,平日喜歡種菜,照顧自己的農地。某天正想提水澆菜時,卻不小心閃到腰,啪的一聲後跌坐在地。經家人幫忙後勉強站了起來,但依然疼痛難耐。緊急送往急診,照X光發現腰椎第1節扁掉,醫師診斷為「壓迫性骨折」。 之後陳奶奶開始使用背架、止痛藥治療,也躺床休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近來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世界各地,加上國際間交流互動頻繁,雖然臺灣情況相對穩定,但隨之而來,因疫情而受到影響的人數增加。除了原本可能會出現的不安與焦慮擔心外,也可能因為工作被限制、取消打亂原來的生活作息。職能治療師建議大家藉機檢視自己生活型態,除了個人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媽媽為什麼我寫字時,總感覺字在飛舞!」「有時還會覺得頭暈暈的,看沒幾頁就不想看了。」您家的小孩是否出現上述情形,當心是雙眼視覺的內聚功能出現異常所造成!專業驗光師蔡政佑表示,眼睛聚合力不足可能會引起學習困難,家長別掉以輕心,應及早留意孩子的眼睛健康。雙眼聚合力不足 視...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