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長期熬夜勞累 小心引起顏面神經麻痺

長期熬夜勞累 小心引起顏面神經麻痺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貝爾氏顏面神經麻痺主要是因掌管臉部肌肉的神經受損導致,通常患者多是處於長期熬夜、失眠或持續感冒症狀數天後發生,屬於病毒感染或暫時自體免疫功能失調引起;鹿港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杰璋指出,通常症狀會維持2至5天,患者容易呈現臉歪嘴斜,且單邊臉皮有異常麻木等現象,容易影響生活造成困擾。

罹患顏面神經麻痺別擔心 八成能獲改善

出現貝爾氏顏面神經麻痺時,症狀來得又急又明顯,但不須過於擔心,只要及早就診治療,八成以上患者在數周或數月後,都能有效獲得改善;蔡杰璋說,治療上會使用類固醇類藥物,減緩神經發炎,且配合血液循環等藥物,並且可利用人工淚液,幫助減少眼球乾澀問題。

數周後才治療 小心恐留下後遺症

主治醫師蔡杰璋進一步說明,但要注意,若症狀發生數周後才就醫治療,或患者年紀較大、罹患慢性疾病等,就可能因此留下後遺症,即使治療後症狀改善,臉部還是容易會出現不對稱的現象,這時可經由神經內科門診評估檢查,了解預後狀況進行改善。

避免過度勞累 降低罹患顏面神經麻痺風險

平時除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最重要是要保持心情愉快,且避免過度勞累,尤其當流行感冒流行期時,也應盡量減少出入公共場所,降低罹患急性顏面神經麻痺機率;蔡杰璋呼籲,若有任何急性顏面歪斜症狀出現時,應及早就醫治療,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使症狀加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650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 銀髮族常常感到心臟亂跳「剖剖蔡」,很可能是心房顫動找上門!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類型。高雄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昇穎提醒,年齡本身就是心房纖維顫動的最大危險因子,年紀越大風險便越高,在國內,85歲以上人口的風險即高達10至17%,倘如還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隨著美容醫學技術及儀器快速地發展,民眾在接受美容治療後所引發的醫療爭議案例也愈來愈多。細究發生這些爭議的原因,不外乎是誇大不實的廣告及不當的推銷,讓民眾在接受美容治療前有過度的期待,引發落差,繼而發生糾紛。但還有更值得推究的原因是,目前執行美容醫療的院所及醫師,是否能...

閱讀詳情 »

(圖片來源)   站立歪斜或坐姿不端正、習慣性翹腳、 長時間坐在電腦前都會造成我們脊椎歪曲不直, 脊椎一旦彎曲歪斜,很多毛病會跟著來, 所以可以常常做滾背的動作,可以矯正脊椎, 甚至有人長了骨刺也可以治癒哦! 每天勤快108下(來回一次算一下), 不用快慢慢作,矯正脊椎自己來!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