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長痔瘡怎麼辦? 治療選擇有這些

長痔瘡怎麼辦? 治療選擇有這些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日前總統候選人喊出「得民調者得痔瘡」,其實有痔瘡的人非常多。國外統計,每4人有3人有痔瘡,通常原因不明,幸好,多數患者只要多吃高纖維食物、多喝水等日常生活調整與保守治療,通常可以改善。然而,若發現有大便出血,或者痔瘡經過1週保守治療沒改善,應求助大腸直腸外科醫師。

痔瘡分外痔和內痔 原因多元

根據國際知名醫療中心梅約診所,痔瘡是由於肛門和下直腸的靜脈腫脹產生,類似靜脈曲張,可能發生在直腸內部(內痔)或肛門周圍的皮膚下(外痔)。

根據痔瘡位置和類型有不同症狀,外痔常見如肛門區域瘙癢或發炎、疼痛或不適、肛門周圍腫脹

或流血;內痔位於直腸內部,通常看不見或沒感覺,也很少引起不適,往往排便刺激會無痛流血,可注意衛生紙或馬桶內有少量鮮紅色的血液,甚至內痔脫垂,出現疼痛或刺激感;若血液聚集在外痔內並形成血塊,恐變成血栓痔,可感覺肛門附近出現硬塊,可能劇痛、腫脹或發炎。

痔瘡可能是下直腸壓力升高產生,包含用力解便、長時間坐在馬桶上、有慢性腹瀉或便秘、肥胖、懷孕、低纖維飲食、舉重和年齡。

預防痔瘡這樣做 多吃纖維、喝水

如何預防痔瘡並紓解不舒服症狀,應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蔬果、粗糧,有助軟化糞便並增加其體積,避免用力解便傷及痔瘡,但應漸進增加纖維,以免脹氣;其他如多喝水、排便時別憋氣、有強烈便意時快上廁所、多運動,避免久坐或久站。

如廁有血要注意 痔瘡手術有這些

哈佛醫學院指出,通常只要保守或居家治療即可改善痔瘡,然而少數患者需要手術積極處理。所幸目前有侵入性較小的手術,疼痛較少、恢復較快。例如皮圈結紮法,是將橡皮圈套住痔瘡根部,使其緊縮並癒合,約需6-8週,手術併發症風險低,包括輕度疼痛或緊繃(坐溫水浴可緩解)、出血和感染。其他門診手術還包含硬化治療、紅外線熱凝術等,原理類似皮圈結紮法,但復發程度不同。

如果是較大的外痔、症狀持續的外痔,或皮圈結紮法仍會復發的內痔,則可能需要進行手術。傳統痔瘡手術是在內外痔組織周圍切開一狹小開口,清除問題血管,治癒率可達95%以上,且併發症機率低,但卻以疼痛著名,必須麻醉。通常患者當天可回家,需7-10天復原,雖有缺點,卻可解決痔瘡問題;環狀切除術則為較新術式,用於治療脫垂或流血的內痔,有助減少傳統手術的疼痛感。

醫療中心建議,若發現有大便出血,或者痔瘡經過1週保守治療沒改善,應求助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因血便也可能是大腸癌等其他疾病。

參考資料:

1.梅約診所.

2. 哈佛醫學院.

【延伸閱讀】

免疫療法搭化療 突破晚期肺癌治療困境

心房顫動患者難題 :如何預防血液凝結 又要緊急恢復凝血功能?

她21歲擊退思覺失調幻聽 每月一針助重拾精彩人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435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醫材功能加上發揮極致的醫療專業技術才是整個手術處置成功的關鍵,當醫材價格被壓縮在所謂的極端值範圍內,台灣的醫療該怎麼進步?」醫材新制延燒,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醫師表示,自費醫材無論是健保署之前提出的收費上限,亦或是目前的極端值管理皆引起醫界軒然大波,希望政...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新北市三峽五寮尖山筍園登革熱疫情持續擴大,衛福部疾管署今(28)日晚間公布,新增3名確診病患,分別在是24日與25日發病,醫療院所採撿確診感染第1型登革熱,同起登革熱群聚已有19人染病,新北市政府已經專家前往衛教預防,疾管署同時加強滋生源稽查,初步發現積水容易等已有改...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當女性知道自己罹患乳癌,突然頓時間可能威脅生命的壓力,與很可能切除乳房的衝擊,雙重打擊下,很容易帶來疾病以外的心理創傷。然而陸續有研究發現,乳房癌細胞多出現在乳腺周邊,比較少見侵犯到乳頭與皮膚,清除癌細胞可以使用例如微創手術與乳房重建,就能不像以往要把乳房完整切除,可...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根據《CNN》報導,美國德州日前有1名6歲男童因生病住院,檢查後發現他感染了福氏內格里蟲。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資料顯示,福氏內格里蟲通常經由鼻腔進入人體,人類感染後會出現頭痛、發燒、嘔吐,甚至是頸僵等情況,死亡率相當高。 台北醫學大學寄生蟲科主任范家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