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關於這些常見的口腔迷思 你知道正確解答嗎?

口腔和身體各部位健康都有連動關係,但究竟哪些說法是真的,而哪些說法可能是沒有科學證據的呢?

  英媒《鏡報》整理了最常見的口腔迷思,專訪牙醫師 Uchenna Okoye 為民眾求證解答。

Q1:起床先吃早餐再刷牙?

  其中最常見的迷思之一就是起床後是否應該立即刷牙?有一說是吃完早餐後再刷牙更能清潔健康,但Okoye醫師的答案卻是:一起床立刻刷牙才是對的。

  Okoye醫師指出,夜間唾液在口腔中產生的細菌和牙菌斑,如果沒有立即刷掉,一旦接觸到早餐中的糖分或酸性物質,更容易導致牙齒受損。不過,也並非每次進食後立刻刷牙才是保護牙齒之道,Okoye醫師提醒,一些富含檸檬酸的食物如橘子、柳丁、葡萄柚等,容易刺激牙齒表面的琺瑯質,這時再使用牙膏會增加琺瑯質受損,因此可以稍等一段時間再刷牙。

Q2:嘴破2周沒好是癌症?

  另1個常被問到的口腔迷思則是俗稱「嘴破」的口腔潰瘍,究竟是不是其他疾病的徵兆?Okoye醫師解釋皮膚表淺性的潰瘍可能會出現在臉頰、嘴唇、舌頭,這些瘡傷應該在1至2周內消失,如果持續3周以上,就必須盡快就診,由醫師檢視是否有其他疾病甚至癌症的可能。

Q3:乾刷比用牙膏更有效?

  使用含氟牙膏是現代人的生活日常,但是不是不使用牙膏,牙齒反而會刷得更乾淨?美國牙科協會的1項研究確實發現,「乾刷」時可以比使用牙膏去除更多的牙菌斑。參與受試的128人,67%的人牙菌斑聚集情形減少,且牙齦出血和牙周發炎的比例也下降了50%。在進行乾刷之前,建議詢問專科牙醫的意見,避免錯誤乾刷造成傷害風險。

Q4:口臭與哪些身體疾病有關?

  關於困擾許多人的「口臭」問題,則可能與更多的身體疾病有關。一般而言,口臭是牙齦病變的徵兆,但也可能是胃食道逆流、腸阻塞、消化道病變甚至糖尿病的症狀。建議有口臭問題先由牙醫師檢查,若無牙齦病變問題,應詢求家庭醫師診斷其他疾病的可能。

  此外,口腔衛生還可能影響性機能。《性醫學期刊》(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曾發布研究發現,在30歲男性之中,有牙周病的男性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的可能性是沒有牙周病男性的3倍以上。

Q5:固定使用牙線可預防心臟病?

  固定使用牙線的好處可能不僅在維護口腔健康,還是非常有效益的心血管預防手段。由英國心臟病基金會主導的1項研究發現,牙周病患者的冠心病風險較高,原因是牙周病患者的每顆牙齒可能會滋生多出1億個以上的細菌量。

  牙周病發炎時會形成隙縫讓這些細菌流入血液,研究人員就在受試者心血管中發現了來自牙齒的細菌,而這些細菌為附著在動脈血管壁甚至是瓣膜之上引起發炎,長久之下可能損害血管,引發冠心病等嚴重病變。

  維持口腔健康不僅是保護牙齒,更具有減少心臟病變的效益,建議每天至少刷牙2次且固定使用牙線,如出現牙齦出血等牙周病變的跡象,就應提早接受治療。

★本文經【每日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杏輝旗下藥品連環爆出持續安定性試驗不合格,多達23款藥被下架,還被食藥署祭出「停止生產」的重罰,食藥署今(3)日證實已經收到杏輝相關的改善計畫,正在一一審視當中,至於相關藥品何時能夠恢復生產、出貨?食藥署給的答案,近期恐怕無望,因為必須等待食藥署再次無預警稽查合格後才...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東洋日前宣布取得德國BioNTech(BNT)新冠疫苗在台銷售的「有條件授權書」,大力爭取疾管署同意購買,但今(3)日傳出談判破局!台灣東洋發出聲明表示,經與疾管署協商討論後,雙方對數量及價格仍有落差、未能達成一致協議,無法如期代理該疫苗進口。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

閱讀詳情 »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重創各國,讓香港、新加坡陸續開放入境免隔離措施,試圖來搶救委靡的經濟活動,指揮中心也刻正研擬開放「經濟泡泡」。不過,「經濟泡泡」居家檢疫時間是否會少於14天?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所謂「泡泡」,一定是少於14天才會有「泡泡」,而指揮中心本來就是朝這...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爆發搶打潮,603萬劑真的快打完了。疾管署今(3)日公布最新統計數字,截至11月2日整體疫苗使用率已經達到78.6%以上,剩餘量約129萬劑,扣除學生校園集中接種所需的疫苗後,剩餘不到50萬劑。疾管署預估11月底就將用罄。 今年會不會是歷年開打以來,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