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防疫過程中避免焦慮 醫提四不五要

【報新聞/曾沛騰/新竹縣報導】疫情不斷升溫,不少民眾出現恐慌。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姜學斌建議,可以透過「四不五要」來減低焦慮:包括不要轉傳或散佈恐慌性購物的資訊與照片;不要整天看新聞,應該要透過官方媒體獲得整理好的資訊;不要專注在確診者足跡,要專注在完整自我的防護;減少當面人與人的連結,以「安、靜、能、繫、望」的5字訣,照顧好自己的心靈健康。

防疫過程中避免焦慮 醫提四不五要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姜學斌

姜學斌表示,隨著確診者足跡的公布,診間民眾的擔憂更明顯。然而,在防疫等級從疫調足跡的警覺,到升級成全面防護的當下,疫情越嚴峻,台灣人更應該站在一起:「我們的敵人,自始至終都是病毒,而不是感染了病毒的人。」姜學斌醫師這樣提醒。

防疫過程中避免焦慮 醫提四不五要
情境照

造成焦慮的原因有很多,過度接觸令人恐慌的資訊、過度聚焦在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過度預期性地假設尚未發生的事情,都是焦慮的來源。民眾常常會思考,究竟這樣的焦慮是不是過頭了?姜學斌表示,焦慮與一般煩惱的差別,在於症狀的嚴重程度。倘若一整天都處在焦慮的情緒中、或是焦慮的嚴重度與壓力源不成比例、覺得自己無法控制或者轉移焦慮的情緒,甚至因為焦慮的狀況,出現類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如胸悶、心悸、耳鳴、喉嚨卡卡的、喘不過氣…等等症狀,在經過內外科檢查後,若沒有明顯的器官損傷,就要思考焦慮症導致身體症狀的可能性。

防疫過程中避免焦慮 醫提四不五要
在防疫期間,如何避免焦慮產生

在防疫期間,如何避免焦慮產生,姜學斌醫師提出四個建議:

1.不要轉傳或散佈恐慌性購物的資訊與照片

物資是充足的,避免密閉空間群聚才是現在的重點。不要讓自己變成散佈恐慌的媒介。

2.不要整天看新聞,應該要透過官方媒體獲得整理好的資訊

如果一整天都沉浸在重複式、威脅式的媒體資訊裡,會更難擺脫焦慮的可能。不如固定一個時間觀看新聞,或是透過「疾管家」line官方帳號獲得資訊即可。

3.不要專注在確診者足跡,要專注在完整自我的防護

我們無法掌握其他人的足跡,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出門去。不管周遭有無確診者足跡,這幾週的當務之急,都是把自己管好,避免不必要的群聚。聚焦在自己可以掌握、可以改變的事情。

4.減少當面人與人的連結,拉近彼此心與心的距離

這個時候,可以嘗試以「安、靜、能、繫、望」的五字訣,照顧好自己的心靈健康。包括了:

防疫過程中避免焦慮 醫提四不五要
「安、靜、能、繫、望」的五字訣,照顧好自己的心靈健康
  • 促進安全:疫情已經從特定防護,進入全面防護的階段。應藉由正確防疫資訊的瞭解,提升自我防護,如減少不必要外出與聚會、維持社交距離、不隨意聽信假新聞、下載衛福部推出的「台灣社交距離」APP等,以創造身心的安全狀態。
  • 找回平靜:藉由有效且無害的方式,尋找自己的平靜。包括適度運動、泡澡、休息、聽音樂、深呼吸、做伸展操、正念冥想等,都是不錯的方式。
  • 提升效能:這時候,常會出現不確定感,覺得無能為力或不知所措。此時可以藉由做一些簡單的小事情,比如清理家裡、好好讀本書、與家人一同做料理等,讓自己得到更完整的自掌控感。
  • 互相聯繫:雖然因為疫情影響需要維持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但是仍然可以透過通訊軟體、網路視訊或者電話等等,與親友互相支持,表達關心。
  • 保持希望:透過安、靜、能、繫,讓自己感覺踏實與肯定後,要讓自己知道疫情都是一時的,總有一天會過去,對於未來還是要時時抱持著希望。

相關推薦

(圖片轉載自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名醫大聲公 採訪報導 正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使大多數人都知道熬夜不利肝臟健康,但現代社會生活忙碌,總會有不得不熬夜的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如何保肝?吳明珠中醫師建議,熬夜時少吃重口味食物,適量攝取維生素B群和綠色蔬菜,之後記得適度補眠,有助降低熬夜帶...

閱讀詳情 »

糖尿病友需嚴密監控個人的血糖,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掌握正確飲食外,正確注射胰島素也有助穩定血糖波動。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資深藥師葉爵榮藥師表示,臨床有許多血糖控制不良的病友反應,明明平常都有照著醫師、營養師的叮嚀小心飲食內容,也有規律注射胰島素,但血糖值仍是高高低低,不知道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仔細檢視下...

閱讀詳情 »

每日健康/綜合編譯 林暐鈞 現今工作型態以跟往昔不同,從外出牢力活到現今長期坐在辦公室,當心腰椎出問題,坐出坐骨神經痛!建議大家平時可多練練以下4種運動,在打拼養家之餘,兼顧腰椎健康。 小腿伸展運動 雙手抱住左小腿,讓大腿內側靠近下腹部,維持姿勢10秒鐘,再換右腿進行 小腿曲擺運動 平躺,膝蓋彎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