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隔離14天在室內也能運動 穩定心情居家隔離檢疫不孤單

隔離14天在室內也能運動 穩定心情居家隔離檢疫不孤單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新冠肺炎曾讓許多城市「封城」,許多人非必要都不允許外出,台灣師範大學參與德國波茨坦大學,1項橫跨101國大型研究發現,居家檢疫/隔離時即便在室內運動,都能改善孤獨感與孤立感,現在已經可以利用電腦、手機、行動網路設備,在網路資料協助下,隨時隨地都能維持運動讓心情保持穩定。


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講座教授張育愷表示,台灣首次提供全球疫情、健身運動、心理健康在當前與未來因應研究,發現疫情大封鎖期間,全球僅有26%民眾可以保持原有運動時間與強度,台灣則有51 %,明顯高於世界平均,很可能與台灣疫情防範成效量好有關,讓穩定身心健康有很好基石。


張育愷特別強調,在其他研究也發現,超過56%台灣民眾,就算在疫情期間,也維持原來的運動頻率,更有15至27%民眾可能增加頻率,利用新媒體平台結合社群力量,獲得即時且多元面向的訊息;同時,可藉由網路、電視的健身教學影音與各項科技設施,持續保持健身運動習慣。


張育愷也說,疫情前運動頻率每周2天以上者能有好心情,但疫情中減少運動頻率民眾更容易產生心情低落現象,維持健身運動習慣可減少居家檢疫/隔離時的孤獨感與孤立感;在疫情中維持健身運動行為,更可協助國民在疫情中保持心情穩定;研究結果刊載研於《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呼籲,請民眾持續落實樂活防疫,正確勤洗手、維持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外出活動時若無法維持應佩戴口罩,應維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


指揮中心提醒,在餐廳或攤販用餐時,可挑選有適當用餐距離、隔板、提供套餐的店家享受美食,並配合業者執行實聯制、體溫監測等防疫作業;生病不適者盡量在家休息,只要將防疫基本功內化為生活習慣,就能保護自己及他人健康。


更多NOW健康報導
▸醫美電音雙波合併使用 撫平肌齡不傷荷包受小資族青睞
▸愛愛用神油想要「硬起來」 男子腫脹不退連帶女伴過敏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報導)黃斑部位於視網膜中心,是眼球視野最佳位置,有辨別顏色、物體清晰度等重要功能,若輕忽黃斑部病變,恐有失明之虞。眼科醫師視黃斑部病變為最棘手的眼疾,在過去幾乎無法治癒,而今「新型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Anti-VEGF)」眼內注射針劑,成為治療黃斑部病變的一道曙光;衛福部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國泰醫院醫療團今年11月,第8度前往斐濟醫療服務,特別派遣耳鼻喉科醫師針對當地患有鼻中隔彎曲、鼻扭曲等嚴重鼻病病人,進行鼻整形手術。一名50歲男性忍受歪鼻多年,醫療團以耳軟骨進行鼻整形重建,病患總算恢復笑容,這也是斐濟首例「功能性建構式鼻整形手術」。男子歪鼻多年 鼻整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忘東忘西、反應越來越慢、話到嘴邊熊熊說不出口,小心,大腦初老不可不知!台灣已邁向高齡社會, 腦健康對老年生活品質至為重要。最新研究指出,吃對健腦飲食可以減緩大腦的認知力下降,如同讓大腦年輕7.5歲,多攝取有益大腦的營養素如魚油、磷蝦油、大豆,並配合體重管理、適度運動、腦...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蔡孟泓報導)寒冬捲袖送熱血!捐血除了能促進血液再生、加強新陳代謝,也能直接幫助有需要的病友。除了一般的捐血外,捐血中心現正推廣「分離術捐血」,透過離心機從抽取的血液中分離出血小板、血漿,分離出的血小板,大多用於癌症化療或是大量失血症患者身上。台南捐血中心呼籲,國內少子化情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