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隔離14天在室內也能運動 穩定心情居家隔離檢疫不孤單

隔離14天在室內也能運動 穩定心情居家隔離檢疫不孤單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新冠肺炎曾讓許多城市「封城」,許多人非必要都不允許外出,台灣師範大學參與德國波茨坦大學,1項橫跨101國大型研究發現,居家檢疫/隔離時即便在室內運動,都能改善孤獨感與孤立感,現在已經可以利用電腦、手機、行動網路設備,在網路資料協助下,隨時隨地都能維持運動讓心情保持穩定。


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講座教授張育愷表示,台灣首次提供全球疫情、健身運動、心理健康在當前與未來因應研究,發現疫情大封鎖期間,全球僅有26%民眾可以保持原有運動時間與強度,台灣則有51 %,明顯高於世界平均,很可能與台灣疫情防範成效量好有關,讓穩定身心健康有很好基石。


張育愷特別強調,在其他研究也發現,超過56%台灣民眾,就算在疫情期間,也維持原來的運動頻率,更有15至27%民眾可能增加頻率,利用新媒體平台結合社群力量,獲得即時且多元面向的訊息;同時,可藉由網路、電視的健身教學影音與各項科技設施,持續保持健身運動習慣。


張育愷也說,疫情前運動頻率每周2天以上者能有好心情,但疫情中減少運動頻率民眾更容易產生心情低落現象,維持健身運動習慣可減少居家檢疫/隔離時的孤獨感與孤立感;在疫情中維持健身運動行為,更可協助國民在疫情中保持心情穩定;研究結果刊載研於《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呼籲,請民眾持續落實樂活防疫,正確勤洗手、維持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外出活動時若無法維持應佩戴口罩,應維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


指揮中心提醒,在餐廳或攤販用餐時,可挑選有適當用餐距離、隔板、提供套餐的店家享受美食,並配合業者執行實聯制、體溫監測等防疫作業;生病不適者盡量在家休息,只要將防疫基本功內化為生活習慣,就能保護自己及他人健康。


更多NOW健康報導
▸醫美電音雙波合併使用 撫平肌齡不傷荷包受小資族青睞
▸愛愛用神油想要「硬起來」 男子腫脹不退連帶女伴過敏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42歲的潘先生,因工作性質經常要外出跑業務拜訪客戶,對他而言,最方便解決三餐的方法就是手搖飲料再配上快速可得、食用方便的麵包。潘先生還說手搖飲料跟麵包口味有多種選項,就算每天3餐吃也不嫌膩,心情略感壓力時,還會再來個甜口味的麵包或是麵包店所販售的精緻糕點。 方便又簡單...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賴以玲/台中報導】62歲的李女士在人工膝關節置換後,仍時常感覺庝痛,試過復健治療還是沒有改善,導致必須依賴止痛藥,生活大受影響。後經由轉介至長安醫院心臟血管科,接受醫師建議膝關節發炎動脈栓塞術,1個月後回診表示疼痛已經消失,也不需再吃止痛藥了,生活品質獲得很大的改善。 長安醫院心臟血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根據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統計,在台灣40歲以上中壯年男性約40%遇到勃起硬度不足問題,50歲以上甚至每兩人就有一人,影響性事表現,更影響情緒、自信,工作表現大打折扣,然而普遍民眾害怕就醫傷自尊,更有高達4成男性私下購買網路偽藥,甚至使用偏方,台灣男性醫學會秘書長吳佳璋表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賴以玲/台北報導】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失智人口也逐年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全民健保申報資料(統計至2021年6月),我國因失智症就醫者約27.9萬人,失智症不僅威脅個人健康,也將是社會須面對的問題,在後疫情時代需要國人共同持續關注及營造友善環境。 ▲失智症10大警訊。(圖/國民健康署提供)...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