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未來重症恐沒醫師可看? 胸腔內科3困境鬧人荒

未來重症恐沒醫師可看? 胸腔內科3困境鬧人荒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遮口拍胸、久咳不癒,除了耳鼻喉科、家醫科你還能看胸腔內科。一般民眾迷思胸腔科只看重症,台灣胸腔重症暨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林孟志表示,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肺癌等,是胸腔科常與別科重疊治療的疾病,其實都是胸腔內科的強項,也確實是這方面的專家。眼看胸腔內科責任重大,2017年的報考人數卻只剩下19人,若情況持續惡化,醫院重症醫療恐將停擺!

胸腔內科年僅19人報考 重症醫療面臨嚴重斷層

根據衛福部統計,2016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流感門診就診1,500萬人,但只有不到1%求診胸腔內科;12萬相關疾病住院病患中卻有1成轉診胸腔內科醫治。看似需求低靡,令人擔憂的卻是胸腔科未來人才斷層。根據統計,年平均報考胸腔內科人數約80人,2016年突然砍半只剩38人,2017年更是創下新低只有19人。

從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針對胸腔內科醫師發出的問卷調查中,即可嗅出端倪。200餘份有效問卷明確指出,「壓力大、所得少、工作量大」是年輕醫師怯步的主因。

健保點值不合理 年輕醫師紛紛止步

林孟志理事長表示,胸腔內科醫師需面對處理重症病患,獲得的健保點數給付卻無法反映醫師辛苦。以侵入性檢查為例,胸腔科支氣管鏡檢查耗時長,半天只能操作4到5名病人;胃鏡則可以操作好幾十人,操作時間相差好幾倍,健保點值卻分別為1,600點及1,500點的些許差異。林理事長補充,並不是想比較,而是希望在胸腔科有限的檢查中獲得適當的調整。

去年,雖政府曾針對重症醫療給予補助,但經學會調查,僅26%的醫師實質薪資有增加。林孟志理事長呼籲,胸腔內科為台灣重症後盾,健保給付應如實反映醫師辛苦,建議健保重症點數給付能落實到醫師個人,否則對現況改善仍無明顯幫助。

呼吸相關疾病都能看 醫籲給付調整留人才

根據調查,多達5成的胸腔內科醫師仍需輪值病房夜班,再加上近年老人醫學、睡眠、空汙等問題與日俱增,胸腔內科治療範疇越來越廣,工時長、壓力大,在在都影響著年輕醫師意願。眼看未來胸腔科醫師越來越重要,無奈新血少之又少,林理事長呼籲,醫界及政府應共同重視這個現象,調整健保給付、改善工作環境,讓年輕醫師回流胸腔內科,才能改變台灣重症醫療人才斷層危機,提升醫療環境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980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很多人熱衷於吃素,覺得吃素可以讓身體少疾病,而且又不容易發胖。適當的吃素其實是對身體有好處,但是吃素也要講究方法;營養師建議,吃素應該要依據每日飲食指南,針對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才能健康吃素。 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 亞東醫院營養部營養師賴玉釧表示,吃素的族群很多,有人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只要一不注意生活習慣,左右臉很容易不對稱、失去平衡。日本小臉矯正學校佐藤惠美子老師(Sato Emiko)表示,隨著年齡老化,頭部骨頭咬合縫隙逐漸加大,臉部骨骼也會位移,加上常使用同一邊肩膀揹包包,或常使用同一邊牙齒咀嚼食物、翹腳時常翹同一隻腳,身體結構就會歪斜,臉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吃過好吃的紅糟肉嗎?紅糟就是紅麴酒發酵的產物,是中國傳統的美味調味品與天然防腐劑。近來國內外許多研究更發現,紅麴可以降低膽固醇,卻沒有副作用,因此一躍成為養生聖品、保健食品界的明星。醫師提醒,使用紅麴保健食品不可與斯達丁類藥物(statins,降血脂及膽固醇藥物)併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篩檢調查顯示,雲嘉南地區C肝篩出率為7.3%,相當於每14人就有1人是C肝患者,高居台灣第一,研判應是當地衛生環境落後有關,其次為東部地區(宜蘭、花蓮、台東)6%及高屏地區5.4%。C肝經由血液及體液傳染,刺青、針灸、共用刮鬍刀或牙刷、使用消毒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