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靠藝術走出憂鬱之谷 抗鬱畫家辦關懷展演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主持廣播、出過音樂專輯、創作多部童書繪本的畫家張蓬潔,很難想像18年前曾因憂鬱症數度崩潰、暴飲暴食,甚至連下床走出門對她來說都是困難,靠著繪畫與宗教信仰,漸漸走出憂鬱的幽谷,現在,她與抗鬱畫家盛正德、已故憂鬱症畫家吳東穎,三人合辦繪畫展覽,用行動證明憂鬱症病友不放棄希望的韌性。

展覽開幕會場中,張蓬潔自述,在他7-8年被憂鬱情緒困擾的日子裡,起初不斷暴飲暴食,之後演變為心情低落,曾試著出國調整心情,但發現換一個環境,卻改不了心境。

在憂鬱症觀念不普及的當年,張蓬潔不敢告知家人自己的疾病,也不清楚精神疾病治療管道,拖到1992年發病,才就醫確診為憂鬱症。這期間,透過創作一幅幅畫作,讓自己不致於到達崩潰情緒,並參加宗教團體、試著找出自身憂鬱根源-完美主義,加以調整心態;1995年,憂鬱症治癒,往後18年不再復發。

台大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杜恩年表示,藝術治療不僅有助於患者找到情緒出口,藉由創作,患者能深入了解自己的潛意識,也透過作品讓身邊的人更能理解他的心境,可作為一種雙向的溝通工具。

他提醒,對待憂鬱症病友,最重要的是親友的陪伴與理解,許多人隨口說出「振作點!」、「你去非洲看看別人這麼可憐,就知道自己有多幸福」等言語,對憂鬱症病友來說都是雪上加霜。站在同樣的角度了解並接受病友想法,試著用他的方式陪他一起站起來,並協助轉介醫療系統,才是對待憂鬱症病友最合適的方法。

這場憂鬱症關懷展演活動「勿聲張」,自今(15)天起至7月19日,在台北市羅斯福路2段9號12樓「覓空間」展出,同樣曾受憂鬱症所苦的策展人陳宛琳說,希望透過展覽,讓民眾感受到憂鬱症病友夢想的光芒,讓社會更能用「同理心」對待憂鬱症。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9908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懷孕時骨盆腔不僅會產生變化,尤其生產過程也很容易對骨盆腔造成傷害。衛福部台中醫院中醫科醫師江科郁指出,以自然產而言,胎兒隨子宮收縮而下壓,會拉扯產道周圍的肌肉、韌帶,一直到撐開恥骨,因此胎兒大小、生產方式等因素不同,都會埋下對骨盆傷害的危險因子,加上早期骨盆鬆弛不會有明...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燙傷時,該如何急救?坊間有此一說,可以塗抹蛋白,因為蛋白是無菌、無雜質,有助於傷口癒合,對此,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警告,皮膚遭燙傷、灼傷時,第1時間必須先用清水沖洗傷口,並盡量冰敷,緊急就醫,千萬不可在傷口塗抹任何東西,以免造成2次感染。 網路謠傳使用蛋白可以治療燒燙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時常有名人顏面神經麻痺,嘴歪眼斜,通常用藥沒多久就會復原,但一名56歲張女士右臉半癱,被當成顏面神經麻痺治療,卻2年未復原,轉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求助耳鼻喉科,這才發現張女士其實是腮腺癌,腫瘤已侵犯顏面神經,才會造成顏面失調。突然顏面失調治療無效  恐致腮腺腫瘤惹...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別以為帕金森氏病是老年人專利。張先生初次發病時年僅40歲,毫無預期出現手部顫抖、走路拖行等動作緩慢症狀,還以為是脊椎病變壓迫神經;確診為帕金森氏病後以藥物控制10餘年,隨著病程發展走路開始容易跌倒,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治療團隊評估須以深部腦刺激手術介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