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預防食道癌「三種東西別碰」胃食道逆流是警訊,4成民眾卻輕忽

預防食道癌「三種東西別碰」胃食道逆流是警訊,4成民眾卻輕忽

如果你是熬夜一族,壓力大、應酬菸酒不離身,可要小心食道癌找上門。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僅在2011年就增加將近2200名食道癌患者,是年輕化最快的癌症! 醫師提醒,菸、酒、檳榔、胃食道逆流等都是食道癌的好發因子,建議進行內視鏡檢查及早找出癌變。

食道癌雖然排名國人十大癌症第六位,但這幾年醫師發現,現代人因壓力大,三餐不正常,加上常吃甜食、喝咖啡等引起胃食道逆流,在輕忽狀況下增加細胞產生癌變機會,導致食道癌年齡層明顯下降。統計顯示,這十年來因食道癌死亡的男性,竟年輕了六歲。

菸酒檳榔是好發因子


高雄義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王文 指出,引起食道癌最大的風險因子,就是菸、酒及檳榔。研究顯示,若同時有抽菸與喝酒習慣,罹患食道癌機率是一般人的四十二倍,但如果再加上檳榔,罹癌風險就暴增到一九五倍。所以臨床統計顯示,罹患頭頸癌患者,有兩成的人會在食道發現癌症。

王文 還提出一個很有趣的研究,若你是喝酒臉就會紅的人,罹患食道癌的機率恐比其他人高出十四倍。他解釋,喝酒就臉紅是體內缺乏一種代謝酒精的酵素(乙醛去氫酵素,ALDH2),導致叫乙醛(Acetaldehyde)的致癌物質在體內堆積,使血管擴張,皮下微血管充血而臉紅,日積月累後,更易導致食道癌的產生。研究顯示,若你是臉紅一族又猛灌酒(每天超過酒精三十克),罹患食道癌風險高達一○二倍。

王文 就曾收治一名喝酒就臉紅的台商,每天至少兩包菸,因工作關係長期喝酒應酬,五年前健康檢查時發現下咽部有腫塊,建議他加做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竟在食道發現六公分早期腫瘤。他說,若當初沒檢查,即使治好下咽部腫瘤,還是可能死於被忽略的食道癌。

除了要注意菸、酒、檳榔等風險因子外,罹患胃食道逆流也是食道癌年輕化的主要兇手。亞東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鍾承軒說,原本腸胃科病人因潰瘍而就醫的比率較高,但這幾年胃食道逆流反而有明顯增加趨勢,據衛生福利部調查顯示,胃食道逆流盛行率高達二五%。

鍾承軒分析增加的原因,主要與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作息不正常有關,如果再加上飲食不節制,喜歡吃香喝辣導致肥胖,也都是罹患胃食道逆流的高危險群。他提醒,當食道細胞長期遭胃酸破壞,為了適應強酸環境而造成變性,就會形成醫學上所謂的巴瑞特食道症。

用內視鏡檢查揪病變


鍾承軒說,巴瑞特食道症是細胞癌化的重要關鍵。根據國外研究,有胃食道逆流症狀的病人中,一○至一五%有巴瑞特食道症,若細胞高度分化不良,每年癌變機率高達六%,而巴瑞特食道症病人發生食道腺癌風險是一般人的三十至六十倍。

令人擔心的是國人對胃食道逆流疾病輕忽的態度。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陳冠仰醫師指出,根據學會調查,有超過兩成民眾不知道菸、酒、檳榔是致癌危險因子,還有高達七成民眾不知道胃食道逆流與食道癌有關,儘管出現明顯症狀,四成民眾竟選擇忽略疾病。

陳冠仰說,台灣民眾外食比率高,其中偏好重口味鹹辣占三成,這些都是胃食道逆流的高危險群,但民眾多半以為去藥局買個藥或是吞胃乳就可以解決,事實上這些腸胃保健藥物,只能暫時解決症狀,民眾一定要有「輕忽胃食道逆流就等於是輕忽食道癌發生」的觀念。

其實透過內視鏡檢查,消化道狀況就能一目了然,陳冠仰呼籲平常有抽菸、喝酒習慣,又喜歡吃刺激性如燒烤油炸食物的民眾,若發現有「吞嚥疼痛、困難」、「不明原因之體重減輕」、「胸口疼痛」、「聲音沙啞及咳嗽好不了」等症狀,務必就醫做檢查,以利及早發現食道病變進行治療。

特殊內視鏡
癌細胞現形


傳統內視鏡像是在日光燈下看東西,對於異常生長的組織無法透過肉眼分辨,最新的特殊內視鏡透過特殊波長光線的照射,能輕易發現增生的細胞。

例如NBI窄頻影像系統,是利用特殊的藍綠兩種光線,照射在腸胃道黏膜上。正常組織會被光線穿透,血管會反射成綠色或棕色。醫師就可以利用「腫瘤組織血管增生快速」的特性,利用內視鏡中的放大鏡仔細觀察血管的分布與走向,藉此研判是否為腫瘤組織的證據。利用醋酸染色內視鏡,也可以用來發現食道細胞是否已經轉變成巴瑞特食道症。

有人說新式內視鏡就像是照妖鏡一樣,可以提早發現腸胃道中上皮細胞是否產生癌變,但這些內視鏡檢查結果,還是必須透過有經驗的醫師加以判讀,兩者缺一不可。

想看更多《今周刊》精采文章,快點下方連結!!

預約財富,三期《今周刊》免費試閱,詳情請按此

預防食道癌「三種東西別碰」胃食道逆流是警訊,4成民眾卻輕忽

立即免費索取三期《今周刊》紙本雜誌!

 

【Life生活網取得《今周刊》授權文章專屬使用:原文詳載於《今周刊》。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未來糖尿病患者量血糖將可以不必再用針刺!三總將與美國聖路易斯醫學儀器公司跨領域合作,研發無創血糖測量儀,只需用近遠紅外光照射手指,就可以量到血糖值。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洪乙仁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在2004年已有340萬人因高血糖而過世,預估在2015年死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國內證實有輻射污染建築物已超過20年,影響範圍集中在北台灣地區,其中確定曾受影響的就超過7千位民眾。長久以來台灣在輻射安全防護上與國際間仍有差距,台北市率先三讀通過修正相關自治條例,增列輻射污染建築物的居民,一年所受輻射劑量在1毫西弗以上,並有重大傷亡者,可向北市府申請慰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台灣出現首例H7N9境外移入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呼籲國人小心防範,但不必驚慌;小兒科醫師則是提醒,遠離病毒感染要勤洗手,以及使用抗菌消毒劑做好清潔,但對於家有過敏氣喘兒,則要避免使用漂白水,以免誘發氣喘。根據疾管局疫情資料顯示,國內腸病毒疫情正在升溫,再加上H7N9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家中老人若是常喊胃痛,可得要小心恐是幽門桿菌惹禍!根據統計,國人幽門桿菌感染率高達五成五,而且年齡越大,感染率越高;另外,研究發現,老人若染有幽門桿菌,並長期服用止痛藥,則出現胃出血機率要高出61倍之多,不得不慎。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資料顯示,台灣幽門桿菌感染率為54.4%...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