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預防RA惡化 發病12週內治療是關鍵

預防RA惡化 發病12週內治療是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一名40歲的陳姓女子,因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RA),受病痛所苦,不到50歲就提早退休。獨居的她,最親的姐姐早年就定居美國,這些年來,陳姓女子最大的願望就是飛到美國探望姐姐;所幸在使用生物製劑後,病情控制理想,她終於在快70歲時,完成了這場近30年的願望。

及早診斷治療  可顯著改善臨床療效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蔡文展主任解釋,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會引起全身關節腫脹疼痛及損壞,致病原因目前不明,通常好發於40歲以上的中年女性。若早晨起床時感覺僵硬、關節有紅腫熱痛且具對稱性、症狀持續超過6星期以上,最好尋求風濕免疫科醫師診斷,以免延遲治療,使得關節破壞,得花更多心力才能控制病情。

疾病良好控制  助降低共病發生率

蔡文展指出,RA除了關節炎外,患者也常合併骨鬆症、憂鬱症、乾燥症等,其中以憂鬱症共病發生率為最。值得注意的是,此疾病還會加速血管的老化,提前引發心血管病變;因此,若出現RA的症狀,在12週內開始治療,可有效降低關節病變,增加疾病緩解的機會,早期診斷與持續治療,是防止關節炎進一步損害和預防共病的重要關鍵。

藥物選擇多元  醫病溝通最有效

蔡文展主任說明,目前RA治療已大幅進步,藥物選擇多元,包括改善腫痛症狀的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小分子口服藥。對傳統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中、重度患者,使用生物製劑後大多能有效控制病情,恢復正常生活;近幾年也有小分子口服藥可做選擇。

蔡主任強調,隨著藥物蓬勃發展,建議患者主動與醫師討論,分析個人需求,定期追蹤,調整治療計畫或換用更新的藥物,才是最佳的治療方案。

2017世界關節日  圓夢計畫起跑

為響應2017世界關節炎日,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協會規劃「口說幸福,圓夢計畫」活動,運用社群網路、數位媒體、衛教活動及多樣化的教育資源,宣導即時確診及正確治療的觀念,使患者能免受病痛限制,恢復正常生活,更透過患者分享與病共存、奮戰的親身經歷,以及家屬陪伴、照護的心情,讓更多RA患者能勇敢面對疾病,重拾精彩人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526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接受健康檢查,如果肝功能指數正常,可別高興地太早,因為這並不代表你沒有感染到慢性肝炎病毒,也不代表沒有肝纖維化或肝硬化。調查發現,全國約有近40萬名未出現病徵的B肝病毒帶原者,醫師提醒,30歲以上民眾應該定期檢測B肝毒量量。 我國於1986年起實施新生兒全面施打慢性B...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再增1例新冠肺炎境外移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6)日午間,對外公布1名30多女性(第452例),7月14日由菲律賓入境台灣,因嗅味覺異常主動告知,防疫人員安排集中檢疫隔離同時採檢,今日確診收治住院隔離治療。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個案在今(2020)年1月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市面上很多商品都會使用食用色素,但你知道這些色素是如何產生的嗎?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指出,國內目前准用的食用色素,主要是由「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與「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並以正面表列方式管理,在規格標準中,食用色素的人工合成方式又分成以煤焦油等加工處理分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民以食為天,台灣人相當重視「吃」,不過老人家因為器官退化或因為疾病、虛弱無力而導致吞嚥困難,因此進食對老年人而言,往往變成痛苦的事情了。但如果老年人若營養攝取不足,通常會伴隨很多身體疾病,為了提供長輩健康、正確的飲食觀念,南投醫院營養室蔡秀雯主任帶領專業營養師們走入落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