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預防RA惡化 發病12週內治療是關鍵

預防RA惡化 發病12週內治療是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一名40歲的陳姓女子,因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RA),受病痛所苦,不到50歲就提早退休。獨居的她,最親的姐姐早年就定居美國,這些年來,陳姓女子最大的願望就是飛到美國探望姐姐;所幸在使用生物製劑後,病情控制理想,她終於在快70歲時,完成了這場近30年的願望。

及早診斷治療  可顯著改善臨床療效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蔡文展主任解釋,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會引起全身關節腫脹疼痛及損壞,致病原因目前不明,通常好發於40歲以上的中年女性。若早晨起床時感覺僵硬、關節有紅腫熱痛且具對稱性、症狀持續超過6星期以上,最好尋求風濕免疫科醫師診斷,以免延遲治療,使得關節破壞,得花更多心力才能控制病情。

疾病良好控制  助降低共病發生率

蔡文展指出,RA除了關節炎外,患者也常合併骨鬆症、憂鬱症、乾燥症等,其中以憂鬱症共病發生率為最。值得注意的是,此疾病還會加速血管的老化,提前引發心血管病變;因此,若出現RA的症狀,在12週內開始治療,可有效降低關節病變,增加疾病緩解的機會,早期診斷與持續治療,是防止關節炎進一步損害和預防共病的重要關鍵。

藥物選擇多元  醫病溝通最有效

蔡文展主任說明,目前RA治療已大幅進步,藥物選擇多元,包括改善腫痛症狀的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小分子口服藥。對傳統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中、重度患者,使用生物製劑後大多能有效控制病情,恢復正常生活;近幾年也有小分子口服藥可做選擇。

蔡主任強調,隨著藥物蓬勃發展,建議患者主動與醫師討論,分析個人需求,定期追蹤,調整治療計畫或換用更新的藥物,才是最佳的治療方案。

2017世界關節日  圓夢計畫起跑

為響應2017世界關節炎日,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協會規劃「口說幸福,圓夢計畫」活動,運用社群網路、數位媒體、衛教活動及多樣化的教育資源,宣導即時確診及正確治療的觀念,使患者能免受病痛限制,恢復正常生活,更透過患者分享與病共存、奮戰的親身經歷,以及家屬陪伴、照護的心情,讓更多RA患者能勇敢面對疾病,重拾精彩人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526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相隔253天再傳出台灣新冠本土病例!雖然感染源明確,但第765例與第771例曾經在可傳染期在台北與桃園等處活動,很有可能導致社區疫情,各縣市即將來臨的跨年活動是否續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強調,先要求參與民眾全數戴口罩,將會再與地方政府展開線上會議,討論是否縮限...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衛福部疾管署宣布,確診今年首例境外移入萊姆病病例,個案是30多歲美國籍男性,與家人一同自美國來台探親,11月27日入境後至防疫旅館檢疫,12月1日出現關節痛、倦怠及全身痠痛等症狀,12月6日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就醫時主動告知曾在美國家中遭蜱蟲叮咬,故由院方通報新冠肺炎...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宜蘭報導】居住宜蘭1名54歲婦人,10月左右開始每天都會腹瀉,單日少則1次多則20多次,身體相當難負荷,歷經4次就醫,才在大腸鏡與糞便檢查下,好不容易發現鉤蟲與蟲卵,且竟在大腸發現上百隻非常罕見,醫生懷疑有可能是婦人空手接觸到花盆土壤,才讓鉤蟲有機會鑽入體內,服用抗生素3天腹瀉...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歷經253天台灣零本土病例破攻!第765例紐西蘭國籍航空機師,疑似在美國感染病毒回到台灣,在下一次前往美國途中,傳染給同行2位機師(第760例與第766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調查第765例在台灣足跡,發現1名30多歲女性(第771例)友人曾密切接觸,採檢病毒核酸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