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頭頸痠痛、手麻無力 竟是頸椎間盤突出

頭頸痠痛 手麻無力 竟是頸椎間盤突出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隨著「低頭族」愈來愈多,脖子長時間姿勢不良,頸椎間盤突出有年輕化趨勢。初期可用藥物及復健治療,約有一成病人因嚴重壓迫神經需動手術。

頸椎間盤突出 可能壓迫周遭的神經或血管

40多歲的王小姐從事秘書工作多年,長時間使用電腦,出現肩頸痠痛、手麻無力的情形,原以為是肌肉緊繃疲勞,照了X光竟是頸椎間盤突出,壓迫到頸部神經,還好發現得早,在藥物及復健治療下,逐漸改善症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莊淵丞說明,人體頸椎共有7節,每節之間有一個軟骨稱為「頸椎間盤」,具有支撐與緩衝作用,讓關節得以前後左右靈活轉動。由於頸椎的前方是食道,兩側為頸部大血管,後方為頸椎神經,一旦頸椎間盤突出,可能會壓迫到周遭的神經或血管,產生相關症狀,又以神經壓迫較為常見。

如果壓迫到較高位置(第1、2條頸神經),會引發後頭部或後頸部疼痛,因此,有些病人會誤以為是頭痛問題;如果壓迫到中低位置的頸神經,則可能影響肩頸到手部的功能,出現痠麻疼痛的感覺。

退化性疾病 長期維持不良姿勢引起

頸椎間盤突出屬於退化性疾病,主要是因長期維持不良姿勢所引起,常與職業相關,例如從事文書處理、司機,容易不自覺地脖子前傾打電腦或開車,隨著年齡增長,發生機率愈高。然而,隨著滑手機的低頭族變多,愈來愈多年輕人有這方面困擾。此外,需要長時間戴很重的頭盔,像是軍人、美式足球員等;還有外力撞擊,如車禍、運動傷害等,也會導致頸椎間盤突出。

頸椎間盤突出初期建議以消炎止痛藥緩解不適,搭配復健並且多休息,通常可獲改善,僅約一成左右的病人因嚴重壓迫到神經,甚至造成交感神經問題,才需要手術。

莊淵丞指出,現在頸椎間盤手術已相當進步,採微創方式,傷口很小,少有併發症。通常會先清除突出的頸椎間盤,再置換人工支架。健保給付的傳統支架為固定式,術後頭頸轉動角度會變小,如果只更換一兩節,影響程度並不明顯。而新式的人工關節,可保留關節活動功能,屬自付項目,病人可依需求選擇。無論選擇哪一種,術後都應配戴護頸約1至3個月時間,後續追蹤確認人工支架或關節沒有移位,復原情況良好,方可移除護頸。

低頭族手機看太多 適度休息

莊淵丞提醒,過去頸椎間盤突出多半是職業傷害,現在低頭族增多,有年輕化趨勢。建議看手機時要擺在視線正前方,避免低頭使用,像搭捷運時人手一機低頭猛滑,即使只有10分鐘,長期下來對頸部的傷害也不小。平日需有適當休息與活動,抽空舒展一下頸肩肌肉,一旦有不適症狀,應盡早就醫。

【延伸閱讀】

神經也發炎?手腳麻木無力… CIDP久病不治恐失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22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62歲王先生,超過8年有著頭皮搔癢難耐、頭皮屑多的問題,經西醫診斷為脂漏性皮膚炎,近一個月病況加重,王先生還理光頭髮,加上外用類固醇及抗黴菌洗髮精,仍反覆搔癢,因此前往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中醫科就診,發現不只頭皮泛紅脫屑,臉上的鼻翼兩側、額頭眉毛處也是,頭皮上散有一顆顆紅色出血...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肆虐將近2年,Delta變異株出現,專家們發現發病族群有年輕化趨勢,傳染力也更高,新北市幼兒園群聚事件,是台灣首次在小小孩間病毒擴散,所幸至今未傳出重症個案,然而不僅新冠肺炎,一般細菌與病毒都可能引發嚴重肺炎,有可能導致纖維化等永久後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李蔚萱/台北報導】年過半百的小宋,患有糖尿病,小他7歲的太太,對於夫妻生活相當重視,總會有意無意地暗示他要做愛做的事。只是小宋近幾年不知怎麼回事,在性生活方面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為此還曾嘗試使用壯陽藥,卻適得其反,讓他覺得有點愧對妻子。直到後來在朋友的鼓勵下,接受中醫調理,才重獲「性」...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企業捐贈輝瑞BNT疫苗1500萬劑,目前已到貨184萬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劃,除國高中生在校優先施打外,18歲至22歲、65歲以上、第9類40歲以上,今(17)日中午12時前,應完成預約登記或修改。 ▲首批輝瑞BNT疫苗登記資格與時間。(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