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頸摸腫塊「以為只是小感冒」 壯男不知淋巴癌第三期已上身

▲身上發現不明腫塊都應及早就醫診治。(圖非當事人)。(圖為模擬畫面非新聞當事人/亞大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以為只是感冒!」台中一名34歲男子,去年底在左頸發現有腫塊,自我認為只是小感冒引起,沒想到腫塊卻一路變大,這才連忙就醫,經切片檢查,確診為「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癌」第三期,所幸在醫師建議之下接受標靶藥物及化療,順利控制病況。醫師強調,身體發現不明腫塊都該及早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血液腫瘤科主任黃文豊表示,淋巴癌是由淋巴組織衍生出的惡性腫瘤,可分為「何杰金氏淋巴癌」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癌」屬於後者的一種,通常惡性度較高、生長速度快,是台灣人常見的淋巴癌,又以男性居多。

淋巴癌同樣有「沉默的癌症」之稱,醫師臨床經驗顯示,因為其初期症狀與常見的輕微病痛類似,像是流行性感冒、傷寒等,容易被忽視而延誤治療。

黃文豊指出,淋巴癌初期常可在頸部、腋下或鼠蹊部等處,摸到堅硬、無痛性的腫塊,有些人還會出現不明原因發燒、夜間盜汗、體重減輕、長期倦怠、皮膚癢等症狀。

淋巴癌分期通常以橫膈膜為界線,黃文豊說,像該名男子因橫膈膜兩側皆受到癌細胞侵犯,為淋巴癌第三期,治療方式包括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若初期治療效果不佳,或癌症復發,會使用高劑量化學治療合併自體或異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

黃文豊強調,「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癌」第三期的5年存活率約30%到50%,但「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癌」是化學治療發展初期,便立即見效的癌症之一,對於多數60歲以下患者,副作用不多,搭配標靶藥物治療,通常能達到不錯的療效。

照片來源:亞大醫院提供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國內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嚴峻,已連續3個多禮拜每日新增破百例確診,目前全國維持三級警戒至6月28日。外界關心,國內何時能降為二級警戒,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今天表示,上午跟各縣市召開的會議上還沒提出相關討論,還是維持全國三級警戒至6月2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上午...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全台「三級警戒」一延再延之後,民眾自主封城跟中央頒布的強化措施究竟有沒有效果?觀察疫情是否反轉的重要指標之一、象徵傳染力的「Rt值」有了好消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1)日證實,指揮中心內部參考用的最新數值已經掉到0.7了,距離上一次公布的1.02(5月31日)「...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 陳鈞凱陳儀潔 王聿瀠 程子奕 李新琳/台北報導 端午節連假明正式展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1)日晚間9點開始也將啟動最嚴格的高速公路「封路」管控措施,不但車流量有上限,壓在「平常連假交通量的2分之1以下」,還將出動警力驅離回堵到平面道路的車輛,交通部不諱言就是要以不...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高端疫苗昨傍晚宣布解盲成功,食藥署則早一步在昨天上午公布國產疫苗的EUA審查標準,時機點巧合,外界湧現有「先射箭再畫靶」的質疑,對此,食藥署今(11)日澄清並回擊,專家會議早在5月28日就訂好標準,要不是近日國產疫苗議題各界炒翻天「根本沒打算公布」、「這麼專業的東西外...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