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頸椎手術日新月異 人工椎間盤置換保留活動度

因著不當姿勢、退化等因素,造成肩頸部位疼痛,甚至壓迫神經造成肢體麻痛、無力等案例屢見不鮮,在治療上,傳統「融合手術」雖可改善症狀,但恐一輩子就失去了關節原有的活動度。針對這項缺點,臨床上有「活動式人工椎間盤」可供選擇,病人術後滿意度相當高,尤其適合年輕患者。(影音/攝影江旻駿)

頸椎手術日新月異 人工椎間盤置換保留活動度

一名45歲女性日前就診時自述,大約自9個月前開始感覺頸部不適,且有右上肢麻木情形,經檢查後發現,其頸椎第4-6節椎間盤突出、合併脊髓和神經根壓迫。患者表示,平時不追劇、也不玩手遊,但從小到大最差的不良習慣就是睡前看書,且好讀小說,每每一看就忘了時間。看書時背後會墊著一顆大靠枕,先坐在床上看,累了就慢慢下滑躺著看……。漸漸的,右上肢變得不靈活,無法正常扣紐扣、寫字和彈奏吉他。甚至還出現右下肢麻木、無力症狀。

這類情形多半就是長期姿勢不良早成的頸椎病變,過去常見的手術方式是採用「融合手術」,將有問題的椎間盤移除,再利用自體骨、人工骨支架或鈦合金固定物等「椎體支架」置入,以穩定滑脫的椎體,或是撐起椎間盤正常高度,來解除神經壓迫症狀。

雖對於椎體嚴重滑脫或需多節置換的病人來說,能有效改善問題,但術後卻可能面臨活動角度受限,整個頸椎變得直挺挺、硬梆梆,只能向前看的窘境。此外,長期而言,也容易造成其他鄰近節(相鄰的其他正常節)的椎間盤加速退化,造成需要再次手術。

頸椎手術日新月異 人工椎間盤置換保留活動度

頸椎退化尚未非常嚴重或沒有骨質疏鬆問題者,可考慮採用「活動式人工椎間盤(人工關節)置換術」。

頸椎手術日新月異 人工椎間盤置換保留活動度

佳里奇美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思維表示,對於神經壓迫症狀嚴重、椎間盤有不可逆之壓迫情形,或神經壓迫症狀影響生活品質者,建議進行手術治療。

因此,近年來,醫界不斷改良及引進新的術式替代。例如,頸椎退化尚未非常嚴重或沒有骨質疏鬆問題者,可考慮採用「活動式人工椎間盤(人工關節)置換術」,將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置換已退化的椎間盤,不僅能保有頸椎原有的扭轉、彎曲及伸展等活動功能,頸椎可正常活動,舒適度也大為增加。術後可不必配戴頸圈固定,更因大幅降低鄰近節退化風險,減少未來再次開刀的可能性。

前述提及的病例,手術後不到24小時即可出院,頸椎活動度自如,能夠自行開車返家;術前患者曾因上肢動作不靈活,導致無法彈奏喜愛的吉他而氣憤難過,但術後第五天就可重新拾起樂器,正常彈吉他了,恢復相當快速、良好。因此,「活動式人工椎間盤(人工關節)置換術」適合年輕、活動需求度高的患者。

當然,平時最需要注意的還是對於頸椎的保養。例如,身體姿勢應儘量維持頭、頸、軀幹在「一直線」上(此時頸椎壓力最小)、不要相同固定姿勢維持太久等,以避免頸椎過度緊繃,造成慢性病變。像是上班族、低頭族、家庭主婦、油漆工……等族群,因經常性抬頭、仰頭,而出現頸椎低位處的5、6、7節退化。

對於神經壓迫症狀嚴重、椎間盤有不可逆之壓迫情形,或神經壓迫症狀影響生活品質者,建議進行手術治療。據統計,頸椎術後併發症以輕微吞嚥困難較為常見,但通常在術後1-2天即可恢復,此外,也有少部分病例出現暫時性的聲音沙啞等現象,至於大家比較在意的脊髓、神經根損傷等問題,發生率僅約0.18%,其實並不高,民眾可以不必太擔心。

如果想要看更多 請搜尋 骨哥論壇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8/7268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走進眼鏡行,琳瑯滿目的隱形眼鏡讓人眼花撩亂,但卻顯示著隱形眼鏡市場的廣大需求。隱形眼鏡族群逐年增加,不少民眾為了省錢都會捨棄日拋,使用雙週拋以上的隱形眼鏡;不過,眼科醫師提醒,使用長戴型隱形眼鏡,清潔便格外重要。從安全健康又方便的角度出發,日拋隱形眼鏡是首選,但對於使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衛生福利部102年地方衛生機關業務考核成績出爐,中央針對各縣市衛生局之急性傳染病防治作為、愛滋病、結核病、預防接種、落實公權力等防治成效指標,進行綜合評比,苗栗縣因各項指標皆呈現顯著進步,榮獲第一名殊榮。苗栗縣衛生局羅財樟局長表示,衛生局所防疫工作24小時不打烊,工作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你正走在人生低潮期嗎?其實,有許多管道可以尋求協助!台中市衛生局就成立了免費定點心理諮商,根據該局統計,去年就有服務900人次,所尋求協助的前三大問題以情緒最多,其次為親子問題及兩性情感問題。根據台中市衛生局統計,102年免費定點心理諮詢共有900人次前來,個案求助問題...

閱讀詳情 »

現在在公園、各級學校的操場,甚至路邊,常常看到許多人利用走路來運動,讓身體流流汗水,促進新陳代謝;醫師也說,走路是相當適合中老年人的運動,現在波士頓醫學中心有個最新發現,人類走路的速度慢,與手的握力成正比,而手部的握力比較大的人,除了他們的中風或是短暫缺血性中風(TIA)的風險比其他人低了 42%...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