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頸部出現腫塊是癌? 5特徵要注意

頸部出現腫塊是癌? 5特徵要注意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56歲的何先生抽菸喝酒數十年了,因左側頸部有腫塊而到醫院就診。經醫師問診發現,病人左側頸部上段有一個約兩公分的無壓痛腫塊,且隨時間變大,同時咽喉處有些許異物感。然而經局部檢查與鼻咽內視鏡檢查,都沒有發現明顯黏膜表面的腫塊,進一步安排頭頸部超音波配合細針抽吸檢查後,才發現頸部的腫塊原來是癌症轉移的淋巴結。醫師即時安排了診斷性的扁桃腺切除手術,在左側扁桃腺內發現一個小於一公分的惡性腫瘤。所幸及早發現,何先生在接受化療與放射線治療後,已無殘存癌細胞,目前定期在醫院追蹤中。

頸部腫塊成因多 40歲以上且體積增長需注意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世璽指出,頸部腫塊的原因包羅萬象,可簡單分為:「先天性腫塊」、「發炎性腫塊」、「良性或惡性腫瘤」。臨床上會根據患者年齡、腫塊有無變大、腫塊位置、大小、質地軟硬、是否紅腫熱痛、是否可以移動、有無伴隨其他症狀等,配合其他局部理學檢查來綜合判斷。一般而言年齡大於40歲,腫塊體積較大且在數週到數月間持續增長、質地硬、無壓痛、不可移動,都是較有可能為惡性腫塊的特徵。

陳世璽醫師表示,過去沒有頭頸超音波的輔助,遇到頸部腫塊只能用手來觸診,比較小或比較深的腫塊檢查不易。若是直接安排電腦斷層,一旦懷疑是惡性的腫塊,也只能直接做切片手術,但以何先生的案例來說,若是當初頸部做了切片手術,有可能會讓放射線治療的效果打了折扣,影響預後。

超音波檢測頸部腫瘤 不具輻射又快速

近年來,頭頸部超音波在耳鼻喉科有長足的發展,最常應用的範圍之一就是協助評估頸部腫塊。超音波不具輻射,檢查快速方便,對軟組織的影像解析甚至比電腦斷層要好。頭頸部的區域中除了顏面骨、喉部軟骨與氣管會阻擋超音波之外,大部分需要觀察的部位皆可利用超音波加以檢查。

超音波影像可以協助醫師更進一步的判斷腫塊的良惡性。以頸部淋巴結為例,體積較大、形狀較圓、邊緣不規則、淋巴結內有局部壞死、淋巴結內的血流分布異常等,都是惡性腫瘤的指標。而當有懷疑時,就可以使用超音波導引的細針穿刺,針對腫瘤抽取部分細胞來做病理檢驗。

陳世璽醫師強調,頸部腫塊的成因相當多元,需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理學檢查,並配合頭頸部超音波,必要時輔以細針穿刺抽吸檢查,才可以讓患者得到更加精準的診斷,進而給予正確的治療。臺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季照芸表示,臺中醫院設備齊全,提供頸部超音波相關檢查,有需求的民眾也可以到門診諮詢。


【延伸閱讀】

晚期頭頸癌陷經濟、存活困境免疫助力醫盼給付放寬

HPV致六癌一病 非女性專屬,夫妻罹同型HPV頭頸癌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91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醫師,我已經30、40歲,為什麼還要割包皮?」泌尿科門診中遇到不少病患認為割包皮應該是小時候做的手術,成年後面對割包皮這件事,不僅害怕疼痛,也感到隱私受侵犯,究竟割包皮有年齡限制嗎?到底什麼情況下才該施以割包皮手術呢? 雙和醫院泌尿科醫師高偉棠表示,割包皮並無年齡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許多人將乾癬比喻成皮膚的癌症,因為發炎反覆難治,經年飽受脫屑、乾裂、流汁之苦。乾癬患者在經歷數年的求醫過程中,往往放棄了對治療的希望。中醫師余雅雯表示,臨床上發現乾癬患者多為工作狂,長期恐導致免疫系統受到破壞,提醒乾癬患者,藉由改變生活習慣,乾癬是可以治療的,不要放棄,...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國內大型宗教盛事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活動,自6月11日深夜展開,一連9天8夜的媽祖遶境活動,需來回徒步300多公里,對於陣頭、信徒、工作人員來說可是項大考驗。物理治療師鄭融提醒,長時間步態不穩,可能引發膝蓋痛、腳痛,民眾應注意自身走路姿勢。 鄭融表示,長時間走路,腳底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