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頸部腫脹壓迫呼吸道 透過氣切可改善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1名50歲患者,出現左側頸部腫脹合併吞嚥困難,緊急就醫後,醫師透過頸部斷層檢查發現,患者的左側下頷腺區域深頸部發炎,不但出現濃液,甚至壓迫到呼吸道,經過頸部切開引流合併清創,加上氣切後,才順利恢復健康。

患者過去有糖尿病病史,且3年前也發生過深頸部感染,並開刀清創過;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吳宗欣指出,患者起初聽到需要作氣切時,曾面有難色,但最後還是接受手術,且術後傷口恢復良好。

醫師吳宗欣進一步說明,氣切主要是在患者的頸部氣管軟骨中間切開小洞,並置入氣切管,好幫助通氣等,但許多患者聽到氣切,不免都會擔心是否會因為長期插管而造成生命危險;其實,出現短期無法呼吸等現象時,就應接受氣切手術,才能避免咽喉發炎,甚至演變成肺炎等病症。

尤其患者屬於呼吸衰竭、上呼吸道阻塞等需要急救時,就必須仰賴氣管內插管,幫助維持呼吸;吳宗欣提醒,只要了解氣切的目的,且充分與醫師等團隊溝通,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和疑慮。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1291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逾八十歲的林伯罹患肺癌末期,經過數次化學治療,期間併發肺炎、呼吸衰竭,病情每況愈下,諸多不適讓林伯躁動不安,坐著不舒服、躺著也不舒服,更別說想好好入睡,兒子心疼不已:「爸爸每多活一天就多痛苦一天,我想讓爸爸至少能舒服的睡覺、活著,離開也能舒服的離開。」女兒不捨老父離開,...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中報導】台中35歲李先生今年初察覺「下面一大包」,雖然不會疼痛,但走路猶如螃蟹走路般姿勢怪異,原本5月想求診,但礙於疫情拖到10月才就醫,一查之下,赫然發現右側睪丸已腫到14公分大,嚴重壓迫右側睪丸,確診為睪丸精原細胞癌第1期,所幸在手術切除及搭配化療後,讓患者重回「蛋」定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一名60歲郭大姐,長年受拇指外翻及扁平足等問題所擾,間接影響到膝蓋,嚴重時想要「坐」到馬桶上,得要雙手撐牆、緩慢往下移動,才能好好「方便」,就醫才知道,原來膝關節已經長了骨刺,無法隨心所欲的行動,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原本醫師建議她等年紀大一些再來換人工關節,但她擔心年紀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12月3日於2021年台灣醫療科技展發表最新的研究報告,以成人補充胺基酸營養品搭配每週運動,實驗證實12週可明顯提高體能表現、提高血中維生素D濃度、相對降低體脂肪及增加肌肉量。這篇研究報告剛於今年11月在Experimental Gerontolo...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