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顛覆嚴父形象 研究:照顧孩子「爸爸比媽媽有更多幸福感」

▲照顧孩子時,父親比母親感到更快樂?(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父親節快到了,爸爸的快樂來自哪裡?國際最新研究結果,或許大大顛覆了過去傳統的嚴父形象,因為美國一份研究就指出,相較於母親,照顧孩子時,父親擁有更多的幸福感。但專家也點破,這恐與父親照顧孩子的時間較短,要求成分較低有關。

這一篇2019年2月刊登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報》的研究,由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學者所進行,將3項獨立研究,共計超過1萬8千人的資料,進行快樂、幸福感、憂鬱症狀、心理滿足感和壓力的分析,以探討父親或母親是否從父母的角色中獲得更大的快樂。

研究結果發現,「父親」角色與較多的幸福感有關,與同年齡無孩子的男性相較,「父親」呈現較少的憂鬱症狀,且較滿意自己的生活及與他人的連結。然而女性方面,與無孩子的女性相較,「母親」產生更多的憂鬱症狀。

除此,研究同時顯示,不同性別的快樂感受與照顧孩子有關聯,男性在照顧子女時更快樂,女性則沒有,且男性在與孩子平日的互動所呈現的幸福感高於女性。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認為,無論在「教」或「養」上,像是孩子的飲食、生活作息、學校作業等,大部分女性承擔的幾乎都是「必須」或「不得不」要做的事項,而帶孩子出遊、做運動、逛大賣場,這時父親的角色才會出現,如同研究顯示,男性照顧的時間較短,「要求」成分較低,自然會提升幸福感,而女性則常常因為時間不夠用,產生壓力及負面情緒。

女性、特別是職業婦女,葉雅馨建議,可和先生討論商量,在「輪流」、「分享」、「分擔」的照顧過程,另一伴也更能體會教養孩子的樂趣及辛苦,同時在工作和教養孩子之餘,留有自己的時間,即便是一星期的某天晚上,或是每天一個小時,從事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聽歌、追劇、玩遊戲,媽媽自己轉換情緒後可增添照顧孩子的品質及幸福感。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表示,這項研究結果對少子女化的台灣特別有意義,雖然父親參與照顧子女的比例越來越高,但和孩子的相處,普遍上,父親多以從事遊戲和休閒活動為主,照顧上仍以母親承擔較多的工作和責任,因而生養小孩對於男性可增加幸福感,女性則感覺到較少的快樂和較多的罪惡感。

林家興強調,家長在照顧孩子的同時,可營造遊戲和休閒的氣氛,增加正向感受與親子的連結,當父母和子女玩樂及互動變多,作為父母的快樂和幸福感自然也會提升。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肌少症帶來的行動不便與身體危害讓人困擾,大樹藥局張益誌藥師表示可透過自我量測小腿圍(手指圈腿法)或SARC-F肌少症風險評估表,來檢視自己是否可能有肌少症,同時也應多運動,多補充蛋白質,來幫助預防與改善肌少症唷! 自我量測小腿圍(手指圈腿法)最簡單的方式是用自己雙手的拇指與食指,圈住小腿最胖的地方,...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家中小小孩發高燒、四肢抽搐,很像「中邪」?需要收驚?千萬不要有這種迷思!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簡穎瑄指出,其實這是「熱痙攣」,好發於6個月至6歲幼兒,任何會造成發燒的疾病都可能誘發,所幸屬於良性現象,並不會影響正常發育。 今年才2歲的小寶(化名),日前...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捲起袖子打疫苗,已經是全民運動,但不管是已經開打的AZ疫苗或是莫德納疫苗,還是未來將到貨的BNT疫苗,其列出來的可能副作用通通都有「注射部位疼痛」這一件事。醫師就提醒,隨著疫苗覆蓋率漸漸增加,門診中免不了開始出現一些打完疫苗後肩膀疼痛的病患,這一類「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