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當心染肺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當心染肺炎?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在新冠肺炎新聞密集播報期間,許多慢性病患擔心自已是高危險群,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因為是自體免疫疾病,要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更憂慮「免疫功能不好,會不會更容易感染?」。

台大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呂政勳表示,病友的疑慮可以理解,據統計資料,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終其一生可能有10~20%左右的機率發生間質性肺炎,難免令病人對肺部問題特別警覺。「其實間質性肺炎是自體免疫問題,和病毒、細菌引發的肺炎不同。」呂政勳強調,在多種免疫調節藥物中,只有長久依賴類固醇容易造成較多副作用,現在藥物選擇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只要疾病控制穩定,藥物調整單純,因感染引發肺炎的風險和一般人差不多。

「新冠疫情期間大家都養成勤洗手、進入人潮密集室內空間戴口罩的習慣,這段期間流感重症也因此減少,可見有一定防護效果。」呂政勳也建議病友在生活中保持「防疫」習慣,畢竟現代都巿多密閉空調環境,即使健康人一年感冒超過1次以上的機會也不算少。一旦有感冒症狀時可就近先到診所看診,若症狀嚴重,呼吸會喘、發燒2、3天不退,就需要盡快回醫院檢查與治療。

而屬於自體免疫問題相關的間質性肺炎,現在已有藥物可幫助更有效地控制,若有乾咳、運動變得容易喘等症狀,要及時警覺。呂政勳表示,一般的胸部X光敏感性不足,對症狀有警覺,與利用肺功能檢查有助偵測早期的病變,配合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可以幫助確診,關鍵是要早期治療,在初期發炎階段盡快控制,保住肺功能,否則等到支氣管擴張、肺纖維化時就難以逆轉病情。

呂政勳強調,控制不佳的自體免疫疾病,就像個內戰不斷的國家,這時細菌、病毒等外敵更易入侵,適當的藥物治療才能有效控制病情。「當然,沒有一個藥物是完美的。」呂政勳說,幸運的是現在有多種藥物可供選擇,除了傳統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小分子標靶口服藥等,陸續有新藥問世。醫師會依據病人的健康風險—例如肝腎功能、是否曾感染肺結核或B肝帶原等條件,並參考臨床經驗及文獻報來篩選用藥;同時也會考慮病人的需求—例如怕打針、常出國的人可選擇小分子標靶口服藥。重點是要持續追蹤,療效不如預期時需要調整用藥,才能與疾病和平共存。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67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台灣許多人長期深受鼻塞困擾,有的人因鼻塞進行下鼻甲切除手術後,竟然反而出現吸不到空氣、胸悶,甚至頭暈、失眠、精神失調、憂鬱等後遺症,鼻科手術後出現這樣的併發症,即可稱為「空鼻症」,嚴重會引發神經病變,現在就讓耳鼻喉專科帶大家認識這種無法呼吸痛苦的「空鼻症」。 空鼻症病患 小心引發創傷後神經病變 長期...

閱讀詳情 »

明明才剛起床沒多久,一到辦公室就昏昏欲睡、提不起勁;或是每次感冒才剛好又被同事傳染,一咳就是3週、1個月,免疫力大不如前……如果你也出現以上症狀,搞不好是身體缺乏維生素D發出的警訊!就讓營養師來告訴你維生素D5的功效,不只顧骨本還可以防癌、抗憂鬱! 維生素D3比D2強 可從曬太陽、補充動物性食品中取...

閱讀詳情 »

想要一舉擊敗肥胖和癌症,飲食上最該做的事是什麼?多吃蔬果?錯!少吃含糖飲料?錯!學會計算食物熱量?還是錯!雖然挑吃低熱量又營養的新鮮食物,少吃高油高熱量的食物,有助戰勝肥胖和癌症,但營養師認為,比起這些技巧,現代人更欠缺且容易疏忽的是「細嚼慢嚥」! 「細嚼慢嚥」是一件非常重要、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但許...

閱讀詳情 »

吃水果好處多,但千萬要適量與控制分量。醫師指出,今年南臺灣水果大豐收,門診發現,因吃水果導致血糖飆高求診的案例有大幅增多現象,其中又以「不快吃會壞」,毫無節制的吃水果是主因。 吃水果好處多,但千萬要適量與控制分量。 台南市安南醫院新陳代謝科陳擇穎醫師指出,夏天是水果的盛產期,包括:香蕉、鳳梨,以及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