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類風濕性關節炎控制不佳,小心中風早上身?!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損害關節,還會導致中風?一位還不到30歲,就因小中風、右半身無力緊急送往嘉義長庚醫院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女病患,在詳細檢查後,排除了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凝血因子異常…等可能與中風相關的危險因子,最後評估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關。參與會診並接手該病患治療的嘉義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林科名主任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若病情控制不佳,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況,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病變,不可輕忽。

類風濕性關節炎控制不佳,小心中風早上身?!

幸運的是,患者在住院一周、繼續復健一個月後,外表很快恢復到完全看不出曾經中風過,但如何控制好體內隱疾——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況,才是重要目標。林科名醫師表示,患者在小中風前已陸續換用2種生物製劑,原以為是患者忙於工作,未能規律回診、用藥,影響治療成效,所以先維持原本的用藥,並建議患者停用消炎止痛藥。林科名醫師解釋:「對於心血管病變患者,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可能增加中風及心血管疾病風險。」但患者抱怨偶爾會痛到受不了,還是得吃止痛藥。

由於病情反覆發作,和病人討論後,決定換用小分子口服藥;服藥一個月後回診時,患者高興的說:「早上起床時關節比較舒服不僵硬,疼痛減少,止痛藥也很少用了。」除了小分子口服藥比打針更方便,小中風事件也讓患者更願意積極配合治療、規律回診。

類風濕性關節炎控制不佳,小心中風早上身?!

嘉義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任林科名醫師。

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有多元選擇,臨床上會考慮療效、副作用及患者的需求來綜合評估,找出最理想的治療計畫,達到低疾病活動度的目標。林科名醫師呼龥患者「配合醫囑、積極治療」,不但能改善疼痛不適症狀、避免關節受損,更能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中風、骨鬆等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的共病。

除了配合藥物治療,林科名醫師也鼓勵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們學習保護關節的方法,例如避免關節負擔,注意姿勢,必要時搭配護具;以及強化肌力,像是踮腳尖站10~20秒;或是坐下、平躺時單腳膝蓋伸直向上抬,維持10~20秒再換腳,這些簡單動作能強化大腿四頭肌,減輕膝蓋負擔。林科名醫師強調,「主動詢問醫師、加入病友團體,可以找到很多自我照護的好方法,積極面對才能讓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影響減到最低。」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88/5819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本文原稿刊登於國民健康署營養及健康飲食專文專區(連結) 網傳木耳富含膠原蛋白,可以讓皮膚光滑、Q彈緊緻,市面上也有許多產品標榜植物性膠原蛋白,這些產品真的含有膠原蛋白嗎? 其實,膠原蛋白只存在動物組織中,木耳並不含有膠原蛋白,黏稠狀的物質是膳食纖維中的水溶性纖維。膠原蛋白是由特殊胺基酸序列組成的結...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昨(11)日陸委會宣布,考慮人道因素,針對陸配非本國籍子女開放專案來台,立即受到民眾砲轟,晚間由三項規定增定成五項,外傳民進黨與中央政府接到大量反對意見,今(12)日中央疫情流行指揮中心決定,要求陸委會撤回相關規定,不具本國籍的陸配子女,不得入境台灣。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想知道如何有效減少疲勞感,同時增加消耗熱量的方法嗎?「北歐式健走」是個不錯的運動方法,北歐式健走起源於滑雪,為滑雪選手夏季訓練項目之一,至今發展為適合所有人的全方位運動。 兩根健走杖+特殊鞋型防滑腳墊 提升運動效果 臺北市衛生局北投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吳俊良說明,北歐式健走...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綜合報導】良好氣氛與烈火激情,當最後一刻來臨,全身上下正在享受精神與肉體的愉悅時,突然看到精液竟然不是白色而是紅色!有類似情況的男性,多半誰也不敢講,立即陷入恐懼般的深淵。但其實精液呈現紅色並不罕見,不需要太擔心,其狀況類似於流鼻血且身體自行就能復原,但情況如果持續1個月或年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