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類風濕性關節炎控制不佳,小心中風早上身?!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損害關節,還會導致中風?一位還不到30歲,就因小中風、右半身無力緊急送往嘉義長庚醫院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女病患,在詳細檢查後,排除了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凝血因子異常…等可能與中風相關的危險因子,最後評估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關。參與會診並接手該病患治療的嘉義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林科名主任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若病情控制不佳,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況,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病變,不可輕忽。

類風濕性關節炎控制不佳,小心中風早上身?!

幸運的是,患者在住院一周、繼續復健一個月後,外表很快恢復到完全看不出曾經中風過,但如何控制好體內隱疾——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況,才是重要目標。林科名醫師表示,患者在小中風前已陸續換用2種生物製劑,原以為是患者忙於工作,未能規律回診、用藥,影響治療成效,所以先維持原本的用藥,並建議患者停用消炎止痛藥。林科名醫師解釋:「對於心血管病變患者,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可能增加中風及心血管疾病風險。」但患者抱怨偶爾會痛到受不了,還是得吃止痛藥。

由於病情反覆發作,和病人討論後,決定換用小分子口服藥;服藥一個月後回診時,患者高興的說:「早上起床時關節比較舒服不僵硬,疼痛減少,止痛藥也很少用了。」除了小分子口服藥比打針更方便,小中風事件也讓患者更願意積極配合治療、規律回診。

類風濕性關節炎控制不佳,小心中風早上身?!

嘉義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任林科名醫師。

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有多元選擇,臨床上會考慮療效、副作用及患者的需求來綜合評估,找出最理想的治療計畫,達到低疾病活動度的目標。林科名醫師呼龥患者「配合醫囑、積極治療」,不但能改善疼痛不適症狀、避免關節受損,更能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中風、骨鬆等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的共病。

除了配合藥物治療,林科名醫師也鼓勵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們學習保護關節的方法,例如避免關節負擔,注意姿勢,必要時搭配護具;以及強化肌力,像是踮腳尖站10~20秒;或是坐下、平躺時單腳膝蓋伸直向上抬,維持10~20秒再換腳,這些簡單動作能強化大腿四頭肌,減輕膝蓋負擔。林科名醫師強調,「主動詢問醫師、加入病友團體,可以找到很多自我照護的好方法,積極面對才能讓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影響減到最低。」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88/5819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醫界早發現,心房顫動會增加中風風險,傳統多以抗凝血藥「華法林」(Warfarin)降低中風風險。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王俊傑醫師在「華人首版心房顫動治療指引」發佈記者會中表示,根據數據統計,台灣心房顫動患者使用傳統藥物後,不只容易出現出血性中風,一旦有出血性中風,死亡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想要身材苗條,不少人對飲食斤斤計較,尤其不敢吃澱粉食物,但減重不能吃澱粉真的正確嗎?營養師表示,選對澱粉食物能夠維持飽足感,不會暴飲暴食,還可幫助脂肪分解,例如糙米、地瓜都不錯。 澱粉提供身體能量 營養師張皓閔指出,醣類是人體3大必需營養素之一,澱粉則是主要的醣類來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根據統計,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日前已正名為「肺阻塞」及台語版「肺塞病」)高居全球死因第三位,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在台灣,40歲以上成年人盛行率則是6%至10%,一年也超過5千人因此病而死亡;醫師提醒,秋冬是COPD好發季節,尤其是感冒病毒容易在冬天入侵,一旦...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事實上,最大的壓力,不是來自醫療照顧,而是來自外界的眼光…。」棋棋媽媽在懷孕20週時,發現棋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雖然承受長輩的壓力,棋棋媽媽與她的先生還是決定不放棄,生下棋棋後,棋棋馬上接受手術治療,目前棋棋已經三歲,是個活蹦亂跳的孩子。 先天性心臟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