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食物發出的癌變信號,80%的人都沒收到!

 

你知道嗎?不僅人可能得癌,食物體內也可能產生「癌細胞」。這樣的食物不但會失去原有的營養價值,人吃後還會增加患癌風險。


下面帶大家學會識別食物發出的「癌變」信號。

發黃發褐

食物發出的癌變信號,80 的人都沒收到!
發黃發褐食物(網絡圖片)


常見食物:紅燒肉、烙餅等

解讀: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物經過120℃以上高溫烹製後,顏色會發黃發褐,同時釋放出誘人的香氣,這個反應叫美拉德反應。比如紅燒肉、烤鴨、烤麵包、烙餅、油炸食物……各種烹調後顏色變深發褐的處理,幾乎都促進美拉德反應。國際公認的致癌物丙烯醯胺是這個反應的一個產物,一般來說,食物加熱後顏色越深重,香味越濃郁,丙烯醯胺含量也會越高。因此,饅頭片、麵包片不要烤到太黃的程度,儘量少吃烤制、煎炸、膨化的薯類製品,如炸薯片等。

有哈喇味

食物發出的癌變信號,80 的人都沒收到!
有哈喇味食物(網絡圖片)


常見食物:食用油、堅果等

解讀:在紫外線、氧氣和水分的影響下,食用油、堅果等食物中的脂肪會發生氧化,生成小分子的醛類、酮類等威脅身體健康的物質,同時產生一股又苦又麻、刺鼻難聞的味道,俗稱「哈喇味」。吃了有哈喇味的食品,可能引起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症狀,長期食用還可能誘發癌症。容易發生此類變質的食物還有點心、油炸食品等。油炸食品和含油多的食品最好密封低溫保存,並且避免存放時間過長。食用油應該裝進密閉的容器中,放在避光、陰涼的地方,並且新油和舊油儘量不要混在一起,因為油脂的氧化會「傳染」。

有氨水味

食物發出的癌變信號,80 的人都沒收到!
有氨水味食物(網絡圖片)


常見食物:醃肉、海米等

解讀:沒幹透的蝦皮、海米,因為蛋白質含量高,特別容易滋生細菌。在儲存過程中,蛋白質經過微生物的作用,先變成肽和氨基酸,再分解成低級胺和氨氣,導致食物有氨水味。低級胺不僅有一定毒性,還非常容易和水產品中少量的亞硝酸鹽結合,形成強致癌物———亞硝胺。這類物質是促進食管癌和胃癌發病的重要化學因素。容易發生此類變質的食物還有醃魚、醃肉、魷魚絲、乾貝、魚幹等。蝦皮、海米等食物出現異味要堅決扔掉,即便水洗後,也不能放心吃。這類食物應該密封後放入冰箱,並且不要久存。

變焦

食物發出的癌變信號,80 的人都沒收到!
變焦食物(網絡圖片)


常見食物:炸魚、燒烤等

解讀:魚、肉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加熱超過200℃後會產生致癌物———雜環胺。雜環胺化合物具有較強的致癌性和致基因突變作用。一般來說,加熱溫度越高、時間越長、食物水分含量越少,產生的雜環胺越多。特別是變焦的魚、肉類食品,不僅含有大量雜環胺,同時還有苯並芘、丙烯醯胺等其他致癌物。在外就餐,少吃燒烤、炸魚等食物。家庭中儘量避免油炸和熏烤等烹調方式,用炒菜、烤箱烤制和水煎來替代。如果一定要吃熏烤和油炸食品,應該搭配綠葉菜和豆類、粗糧一起吃。

發黴發苦

食物發出的癌變信號,80 的人都沒收到!
發黴發苦食物(網絡圖片)


常見食物:花生、瓜子等

解讀:受黴菌污染的食物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下常會發黴變質,產生毒素,比如黃麴黴毒素,它被世界衛生組織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在自然界所有物質中毒性名列第一。黃麴黴菌最喜歡在果仁和含油的種子內生長,尤其在花生等堅果中多見。此外,容易發黴的食物還有玉米、大米、大麥、小麥等糧食。當發現花生、瓜子、榛子、松仁等果仁輕微變黃甚至發黑、味苦,皺皮變色,穀物表面上長有黃綠色黴菌或破損、皺縮、變色時,應該丟棄。存放堅果和糧食一定要保持通風,以防黴菌生長。

 

 

文章來源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歲末將至,輕熟女除了趕週年慶以外,也開始悄悄預約變臉計畫,讓年底各大小尾牙聚餐活動可以亮麗出席。醫師指出,許多醫美療程日新月異,但不變的是隆鼻與墊下巴的需求,一直在前幾名。五官立體 更加有精神台南市開業醫美診所王俊堯醫師說明,因為台灣人普遍鼻樑較低、下巴較短且直,如果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防治兒童受虐問題刻不容緩!為此,新北家服中心特別舉辦示範親子互動一日遊活動,藉由家庭夥伴志工與兒保親子間的互動,希望提供給受虐兒及家人帶來正向、示範的親子教育, 重建完整家庭,讓更多受虐兒的家重新拼湊完整。用愛包圍服務 降低兒虐事件發生一名就讀國二的小渝,因親子衝突進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痛死了!一名50多歲患有乳癌的婦女,在治療期間常覺得大腿兩側痠痛,行走能力也較以前退步,起初並不以為意,認為是手術、化療後所造成的體力不佳。某次輕微扭傷,卻引發右大腿劇烈疼痛,隨即無法負重行走,送醫後發現右大腿骨已骨折,且骨折處有不正常的病灶,診斷為腫瘤侵蝕骨骼造成的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千萬別忽略腸道健康!腸道益菌群生態若是失去平衡,不只是消化道問題,更會影響全身健康,導致百病叢生。由於腸道菌生態失去平衡,會透過腸腦系統循環,影響大腦,憂鬱症、焦慮症等身心疾病風險會上升之外,並會影響免疫力,易於出現過敏疾病,甚至也會使得罹患癌症的風險大增。腸道菌生態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