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養成每天運動半小時 有助於增加壽命

養成每天運動半小時 有助於增加壽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我們都知道養成運動好習慣,不僅有助於身體健康外,更能獲得愉悅心理、改善負面情緒,但根據統計顯示,台灣有近7成的民眾沒有規律運動的習慣,其中又以女性運動量不足比率佔世界第一,男性則與日本並列第一。

對此,臺南市衛生局表示,若沒有養成運動的習慣,恐會增加6%心臟病、7%第二型糖尿病、10%結腸癌等慢性疾病的危險性,此外,乳癌發生率與缺乏運動也有關,所以,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是保持健康的首要條件。

成年人每週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

據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而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指的是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還能舒服的對話,但無法唱歌,讓人覺得有點累,心跳及呼吸比平常快一些,也會流一些汗,好比像是快走、拖地、健康操、普通速度騎自行車、登山健行等。在成人部分建議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活動能力較差的老年人每週至少應有3天進行增強平衡能力和預防跌倒的活動。

30分鐘運動分3次 可增加代謝率

研究指出,運動時間是可以分段累計,把一天30分鐘的運動分成3次完成,也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因為運動後代謝率的增加會持續一段時間,分次運動時,代謝增加的次數累積起來就會比單次運動還要多,所以分次運動的效果不輸單次長時間的運動。

所以,不要再說沒時間運動了,只要每天撥出3次10分鐘,即可輕鬆累積身體活動量,立即享受運動的好處,例如:降低血糖、增加新陳代謝率、減少憂鬱、促進睡眠、促進認知功能等。

養成規律運動的生活習慣,更可以增加壽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大腸癌、乳癌、強化肌肉和骨骼,減少髖關節或脊椎骨折的風險,幫助控制體重,而且肌膚看起來也會更年輕。

運動前後的飲食 會影響健康效果

除此之外,運動前後的飲食也會影響到運動的效果,若忽略運動前後的飲食和水份的攝取可能讓身體產生脫水或是營養不均衡的現象,因而傷害身體,因此,衛生局提供民眾3點運動過程中要注意飲食事項,幫助大家養成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的生活習慣,以維持並增進健康。

1)運動前/可攝取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提供肌肉活動所須熱量。

2)運動中/不管是前中後,都要隨時都要補充水份,喝純水最好,以避免身體流失大量水分。

3)運動後/可以選擇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補充能量,蛋白質的食物修復受損的肌肉組織,注意熱量要控制在300大卡以內為宜,例如一杯無糖豆漿加上一條香蕉,健康營養又不怕胖。

 

【更多精采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小孩子因過於純真,所以容易被騙,這是大部分人們,所有的既定印象,但根據國外的最新研究指出,五歲的小孩已能夠精準的辨識騙子與值得信賴的人。 五歲小孩對於事物的認知 已有明顯進步 研究來自康考迪亞大學與卑詩大學,對於近百位四到五歲的孩童,進行的調查所得出。研究讓這些受測...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灣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驚傳罹患淋巴癌,引發社會關注。癌症希望基金會提醒民眾:應隨時傾聽身體六大警訊「燒、腫、癢、汗、咳、瘦」,包括身體出現無原因的淋巴結腫大,或是莫名的發燒、咳嗽、盜汗、全身發癢,或是體重莫名於半年內減少超過10%、並感覺疲倦等,若出現疑似的症狀,...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27歲的小陳,常常在吃完飯後,腹部陣陣絞痛。平常沒事偶爾發作便算了,腸子卻特別愛在公司案子多、工作壓力大的時候來作怪,讓他十分困擾。即便安排許許多多的消化道檢查,卻又找不出任何異常,經醫師診斷是「腸躁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消化內科藍鴻杰醫師指出,腸躁症非...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為響應全國減碳飲食生活,台南縣衛生局提倡吃在地、選當季、多蔬食、少吃肉、少加工、不浪費的原則,力行每週一蔬食日並教導民眾如何豆芽菜栽培及簡易料理,期望從自身做起,一起響應低碳飲食。 豆芽菜是日常生活中常見且常吃的食物,大部分民眾都有吃過經驗,但僅有少數民眾有種過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