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餵奶不塞奶 讓哺乳不再是媽媽產後的噩夢

  凡是餵母奶的媽媽,莫不擔心發生塞奶的狀況,除了疼痛難耐,還會衍生可小可大的問題,有過塞奶經驗的媽媽無不視之為噩夢一場!為了不讓噩夢發生,母乳媽媽應該知道如何做有助預防塞奶。

  臺安醫院護理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王麗玲表示,「塞奶」是指該移除的奶水未被適時移出,而淤積在乳腺管內,漸漸地,滯留的乳汁就會變得黏稠而不好移出。當母奶中的脂肪酸凝結成凝乳塊時,就會塞住出口,使得後面的乳汁無法順利分泌及移出。不論是親餵或瓶餵,都有機會發生塞奶。

塞奶常見5原因

  王麗玲泌乳顧問指出,的確有些人的體質很容易塞奶,但除了體質因素外,她提出常見塞奶原因如下:

(一)寶寶吃錯位置未能有效移除奶水

  若寶寶含乳方式不正確,就只能吸出乳房內少部分的奶水,讓其他的奶水淤積在乳腺管內。

(二)奶餵得不夠多

  餵奶的時間及次數不夠,沒能讓奶水移出。尤其是在還未供需平衡時,寶寶不吃奶,媽媽又未將奶水移出,很容易就塞奶。

(三)穿著衣物太緊或躺著壓到乳房

  若媽媽穿著太緊的衣物或胸罩,或躺著壓到乳房,這都會阻塞一部分輸乳管,而影響乳汁的流出。她補充,「媽媽在餵奶時,若以指頭壓住部分的乳房,也會阻塞奶流」。

(四)乳房大

  由於乳房大且又垂著的關係,會讓乳房下方的引流較差,未能移出的奶水將成為塞奶的元凶。

(五)乳管阻塞或乳腺炎導致塞奶

  不論是輸乳管阻塞或乳腺炎,都會阻礙奶水無法順利流出,塞奶與乳腺炎互為因果,可能是因塞奶而導致乳腺炎,也可能是乳腺炎造成塞奶。

  雖然塞奶可能引起大問題,王麗玲泌乳顧問建議,可先以下方法進行自救:

  (一)讓「最佳吸乳達人」寶寶不限時間及次數的有效吸吮,可望改善塞奶的情況。

  (二)先擠出一些奶水,讓寶寶好含住乳暈

  (三)若無法直接餵奶(或嬰兒吸吮不佳),就應該將奶水擠出。

  (四)餵完奶或擠完奶後,若仍感到脹奶不適,可冷敷或用冷藏的高麗菜葉敷乳房。

  塞奶往往令人感到疼痛不已,如果自救仍無法解決問題,出現以下狀況,請儘快就醫:

  (一)奶水被排出後24小時內,狀況仍未明顯改善。

  (二)乳頭破皮皸裂、乳房局部疼痛、皮膚發紅。

  (三)有疲憊感,並出現體溫超過38℃的症狀。

  若不及時處理塞奶狀況,淤積的乳汁將容易變成細菌的溫床,進展為乳腺炎,嚴重時可能形成乳房膿瘍,必要時,需要外科手術處理膿瘍部分。

  只要是以母乳哺育的媽媽,人人都有機會在任一時間點碰上塞奶的問題,撇開體質因素外,還是可依發生原因找出預防方法,王麗玲泌乳顧問說明如下:

  (一)產後儘快哺餵

  (二)頻繁地哺餵

  (三)有脹奶就要移出奶水

  (四)不時讓寶寶變換姿勢吸奶

  (五)留意容易造成乳管阻塞的食物

★原文刊載於2019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84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輔助性化療突破性發展,讓胃癌治療有如發現新大陸。(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張華安/專訪報導 在台灣,每年有接近4千例的新增胃癌,棘手的是,其中有3成發現已晚,增加治療困難度,不過,國內抗癌名醫、台灣內視鏡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以書拿大航海時代為比喻,強調近十年來胃癌治療有如「發現新大...

閱讀詳情 »

▲台灣人早期胃癌發現比率遠輸飲食習慣相近的日韓,醫師點出最大問題癥結在於篩檢。(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張華安/專訪報導 明明飲食習慣差不多,台灣的胃癌病人,相較於鄰近的日本、韓國兩地,卻有著「為時已晚」的要命落差,日韓早期胃癌占比高達6到7成,台灣卻不到3成,國內抗癌名醫、台灣內...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人口老化、加上醫療進步存活長,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數字,去年底全台領有「重大傷病卡」國人人數已有約90萬人,醫療費用更是首度突破2千億,足足占了健保總額近3成,這讓健保署今(2)日表示,將持續針對現有30項重大傷病進行滾動式檢討,希...

閱讀詳情 »

▲(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手指疼痛,甚至彎下去就卡住、扳直就「喀」一聲?當心「板機指」已經上身了。醫師表示,要破解「板機指」一開始可藉由手指體操,搭配蠟療、熱療、電療或紅外線光療等方式改善疼痛,促進組織修復,恢復活動度,如果進展較嚴重則可注射類固醇,以達到長時間的舒...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