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有影】名醫談癌》你有4大危險因子嗎? 年逾40歲做對這件事能防胃癌

▲台灣人早期胃癌發現比率遠輸飲食習慣相近的日韓,醫師點出最大問題癥結在於篩檢。(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張華安/專訪報導

明明飲食習慣差不多,台灣的胃癌病人,相較於鄰近的日本、韓國兩地,卻有著「為時已晚」的要命落差,日韓早期胃癌占比高達6到7成,台灣卻不到3成,國內抗癌名醫、台灣內視鏡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以書以多年經驗直指,關鍵在於國人40歲以後常忽略了胃鏡篩檢的重要性。

胃癌發現的時間點,直接左右了存活的難與易,根據統計,第1期胃癌的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到了第2期降至6成,第3期更只剩下3到4成,倘若確診時已經是第4期,5年存活率往往不到1成。

陳以書表示,數字再再凸顯了胃癌早期發現的重要性,但全台每年新增近4千例的新增胃癌,或許跟其他發生人數更多的癌症相比,在效益上,無法獲得政府全面篩檢政策的挹注,但有一群人,他建議,最好能在40歲以後,自費定期接受胃鏡篩檢才保險。

愛吃醃製物、喝酒、感染幽門桿菌、有胃癌家族史者,陳以書一一點名,皆是罹患胃癌的高風險族群,最好能在健檢接受無痛大腸鏡時,同時搭配無痛胃鏡的篩檢,否則拖到出現解黑便、貧血、體重下降等症狀才有警覺時,往往已經是晚期了,屆時不僅治療更不符經濟效益,病人也受罪。

陳以書說,胃癌早期治療的效果非常好,目前臨床治療方式除了以手術為主之外,若能搭配術後輔助性化療一年,也能有效降低過去手術後2年內常見的高復發風險。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有影】胃癌治療發現新大陸 手術前後能降腫瘤期別防堵「癌細胞竄逃」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圖翻攝自youtube 下同 現代人對於身材和健康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女性朋友,更對著自己的體型、體重斤斤計較,最近就有一個韓國節目《The Body Show 2》教大家一個新的「飲食法」來計算該吃的份量。   節目中是教大家以「手掌」來當作量尺,來計算食物的分量大小,但不...

閱讀詳情 »

天氣轉冷,在戶外待一段時間就會手腳冰涼,如果身體弱的話更是會像這名男子一樣在雪地中暈倒,差點失去生命。去年2月,25歲男子賈斯汀(Justin Smith)頂著酷寒步行回家時暈倒在路邊,人們發現他時,他幾乎被雪覆蓋,全身凍僵,失去了心跳和脈搏。驗屍官認為他在-20°C的環境中躺了12個小時,...

閱讀詳情 »

圖翻攝自ptt01 痔瘡是指肛門內部或外部的靜脈腫脹,為骨盆和直腸靜脈壓力過大所致,與便秘、腹瀉和排便用力過度有關。最常見的症狀是血便,你可能發現衛生紙或馬桶裡有血。痔瘡可能會發癢、發痛,多數是排便用力過度引起的。肥胖、抬重物和懷孕也會引起痔瘡(胎兒在孕婦子宮裡慢慢長大,壓迫下腹靜脈,引發痔瘡)。...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