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髖部骨折患者會致死?!如何照護傷口?

撰文╱陳軒凡、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髖部骨折患者會致死?!如何照護傷口?

髖部骨折患者致死原因,多與長期臥床的併發症有關。如何在髖部骨折手術後,正確照護、飲食重拾活力,掌握完全康復的黃金時機,是遠離術後致命危險的重要任務。

根據統計,超過50歲後,每增加10歲,髖部骨折發生率就會增加2倍;而女性因進入更年期後,少了女性荷爾蒙保護,骨質流失比男性快,發生髖部骨折的機率,比男性高出2∼3倍。

臺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部王金蓮護理長說明,髖部骨折手術的傷口,面積通常不會太大,傷口縫線約5公分左右。由於患者以尼龍縫線或是皮膚縫合釘的傷口,要術後2 周才可拆線移除,手術後照護首要重點,就是保持傷口乾燥術後患者普遍體力、活動力不佳,術後第一時間最怕的,就是傷口感染。家屬照護時,除了要確保傷口乾燥、不碰水;也要留意覆蓋於患部的紗布有無流出紅、黃色組織液與血水,傷口有無紅腫痛等不適,才能盡早確保縫合處癒合。

 

髖骨傷躺兩天 臀部壓瘡大如碗

「髖骨骨折若無及早治療與復健,將影響患者生活品質!」臺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部陳右尚護理師表示,今年初,臺北榮民總醫院就曾收治一名年約78歲的獨居女性,因外出看病途中跌倒,以為自己還能走,就自行返家臥床休息,「結果躺了2天出不了門,也沒吃東西,被妹妹發現送醫時,不但診斷有『股骨頸骨折』,尾骶骨處還有因臥床不動,出現了一個直徑8公分大的壓瘡;整個人也因為未進食,電解質與腎功能失衡。」

髖部骨折患者會致死?!如何照護傷口?

後來經過2個月,才解決這名患者骨折、壓瘡與營養不良等問題,並出院轉至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進行後續的「急性後期照護」復健療程。

王金蓮護理長進一步指出,以這名退休的獨居女性患者為例,許多髖部骨折的病患,常因疼痛導致食慾降低,導致營養不良,不利於傷口修復;且怕痛不敢動,沒體力動不了,長期臥床導致壓瘡、褥瘡發生。隨著病患年齡增長,髖部骨折導致壓瘡的發生率最高達66%,因此,臺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部林麗華督導長建議,家中有類似病患的家屬,可協助患者儘早就醫、適時翻身,隨時觀察皮膚狀態;必要時可使用減壓床墊,早期復健,才能有效預防壓瘡發生。

 

何謂「急性後期照護」?

理念:因應人口老化,許多病患在急性醫療後,可能出現失能問題,造成家庭、社會負擔,政府正規劃急性後期之醫療照護模式(Post-acute Care,簡稱PAC),透過支付改革,建構急性後期照護模式,與病人垂直整合轉銜系統,依個別病人失能程度,在治療黃金期內,立即給予積極性之整合性照護。

參與醫院:全臺參與的主責醫院有39家,加入承作醫院與團隊內的醫學中心及上游醫院,共有約百家投入。

 

【延伸閱讀】

術後隔天下床,髖骨骨折更快好

不只是輔具!深入生活時時照護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退休好幸福》&《退休好幸福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台灣今新增266例本土、89例校正回歸。被問及目前社區有哪些變異病毒,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回應,觀測到的主要流行的是英國變種病毒,而印度變種病毒尚未傳開來。張上淳指出,現在觀測到社區主要流行英國變種病毒,至於印度變種病毒,先前確實有境外移入者帶入,不過很快就被匡列隔離開來,並無在社區...

閱讀詳情 »

澎湖縣長賴峰偉昨晚公布一名案例,為一名50多歲女性,5月20日從高雄返回澎湖,目前已在加護病房插管,處於昏迷狀態。儘管縣府並未證實該婦女為確診者,但已針對活動場所進行消毒,並將陸續公布足跡。澎湖縣政府29日晚間表示,為提早因應,加強民眾自我保護,縣府決定公布一名50餘歲女性案例,該案例目前處於昏迷狀...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 / 台北報導 本土今天新增266確診,校正回歸89例,11人死亡,其中新北有193例、北市85例。台北市政府今(30)日進行第4級警戒封城兵棋推演,台北市長柯文哲以從數據看來,分析北市及一開始最為嚴重的萬華地區,疫情都有穩定趨勢,目前北市無封城的危險,三級警戒管制仍會維持一段時...

閱讀詳情 »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台灣武漢肺炎疫情肆虐,不少人想搶打疫苗,但卻有一名高齡96歲的老奶奶表示,就算未來疫苗充足了,自己也不會去打,「因為已經96歲了,要把自己的這一劑疫苗,留給年輕人使用!」立委蔡壁如在臉書曝光老奶奶的故事,讓不少人感動!台灣民眾黨立委蔡壁如在臉書分享故事,「星期六早上我去拜訪一位96...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