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高血壓恐引全身性併發症 導管治療助降血壓、減藥量

高血壓恐引全身性併發症 導管治療助降血壓 減藥量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高血壓雖然是現代相當常見的病症之一,但民眾千萬不能忽視,因為高血壓可能會導致多種併發症,例如心臟衰竭、心房顫動、腦中風、腎衰竭、眼中風、腸中風等,一般建議患者需透過減重、運動、飲食及服用藥物來控制血壓,若連藥物都無法改善,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心臟科主任劉尊睿醫師表示,可藉由高血壓導管手術(Renal Denervation system, RDN, 經導管腎神經燒灼術),有效降低患者血壓,多數患者還可減少1到3種藥量。

高血壓恐導致全身性的併發症 心臟、腎臟、腦部無一倖免

高血壓恐引全身性併發症 導管治療助降血壓 減藥量

劉尊睿醫師表示,高血壓會導致心臟疾病的主因是當血管內壓力過大,使其慢慢硬化、容易破裂,以及血管越來越狹窄甚至纖維化;血管壓力會加諸於心臟成為阻力,也就是心臟要很費力才能把血液打出去,導致心臟當中,如同馬達的左心室越來越肥厚,久而久之甚至變性而導致心臟衰竭,而當左心室肥厚,此時左心房血液便不易流到左心室,使左心房也漸漸擴大,因此引發心律不整、心房顫動,心臟二尖瓣膜也會受到影響,因為必須對抗高血壓的阻力,因此易有逆流狀況產生。

同樣的原理,以腦血管來說,當血管硬化、狹窄就會容易導致腦溢血、腦中風、腦梗塞,對主動脈來說,因為血流衝力太高、壓力太大,會產生主動脈剝離;當腎臟血管壓力太高,會破壞腎絲球造成腎衰竭;當影響到小血管,例如眼睛,會造成視網膜血管出血、眼中風;使腸子動脈出血,導致腸中風,劉尊睿醫師表示,只要有血管的地方,都有可能受到高血壓的影響,可說是「全身性的疾病」。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發布有關高血壓標準值,也將高血壓重新定義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上。

生活調整、服藥若無改善 可選擇「高血壓導管治療」

若要控制血壓,劉尊睿醫師建議,高血壓患者要遵循「生活型態調整」(Lifestyle modification),從減重、運動和飲食調整:減重可以減少心臟負擔,運動可以讓血管擴張、降低血壓,飲食要減少鈉離子(鹽分)攝取,也會使血管壓力變低,可有效降低收縮壓5-10毫米汞柱(mmHg),若沒有改善,需透過藥物進行治療,然而當藥物也無法有效控制血壓時,則建議採用導管手術。

劉尊睿醫師說明,高血壓導管手術就是將腎臟的交感神經進行燒灼,當交感神經太過活躍會刺激腎素、醛固酮分泌,這會造成心臟及周邊血管收縮產生更大壓力,一般而言雖也可藉由服用藥物抑制交感神經,但由於是藥物作用是全身性的,增加劑量恐會產生很大的副作用,因此若採以局部交感神經燒灼術,保留其他交感神經正常運作,同時讓原本緊繃收縮的腎臟血管放鬆,是降低血壓的好方法。

高血壓成因複雜 誰適合高血壓導管治療?

劉尊睿醫師表示,高血壓成因複雜,可能是因為腎病變、腎動脈硬化、或甲狀腺、腎上腺、腦垂體等其他內分泌機制導致,因此須排除已知原因造成的繼發性高血壓,而高血壓導管治療適用於已排除其他原因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其血壓在已使用多種藥物情況下仍無法有效控制,且其腎臟功能與腎動脈結構良好者。高血壓導管治療後大部分患者能減少服用一至三種降血壓藥物,有些患者藥物雖沒有減少,但血壓終於能有效降低至目標值。

劉尊睿醫師的門診中,一名63歲男性患者罹患高血壓,且有肥胖、糖尿病的問題,每日需服用高達6種藥物,經過半年治療血壓仍是居高不下,因此為其進行高血壓導管手術,術後血壓顯著改善,藥物減量到僅餘3-4種,且血壓維持在110-120(mmHg)左右,且原本1週要回診拿藥一次,術後只要3個月一次,追蹤至今已近兩年,情況持續穩定。

【延伸閱讀】

壯年拚事業就高血壓?  高血壓導管手術一次性有效治療

疫情焦慮血壓飆高 高血壓導管治療助降壓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69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說到無奈處,阿嬤再也止不住淚水,6歲的小荏也不由自主心疼阿嬤的辛苦,紅了眼框,自小失去雙親的他,與外公外婆相依為命。收入原本就已入不敷出的他們,今年兩老工作更是沒了著落,生活無疑雪上加霜。家扶基金會吳承展老師表示,在社會的邊緣角落,存在許多像小荏這樣的隔代教養家庭,據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若寶寶晚上睡得好,不但可以長得好,更可幫助大腦發展。而日前有研究指出,其實白天可以午睡一下,對寶寶的生理健康與智力發育也有正面幫助。美國兒科醫學博士Audrey Hall表示,「睡午覺」也有指南!爸媽千萬別擔心白天睡午覺,晚上睡不著等問題,只要掌握好午睡時間,寶寶就會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因應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茲卡病毒已達「國際公共衛生緊急關注事件」,疾管署立即成立指揮中心,並將茲卡病毒感染症改列為與伊波拉、MERS同級的第五類新興法定傳染病。 4大策略 預防本土發生 行政院長張善政表示,由於WHO強烈懷疑小頭症與茲卡病毒具有因果關係,加上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明琪報導) 「菜瓜布肺初期徵狀不明顯,一旦發現,往往已到後期。」台大內科部主任余忠仁提到自己這段時間致力的研究時說,藥物的發展讓這種病症有了新機會,患者的人數超過原先預期,都讓余忠仁醫師希望可以建立登錄系統,希望能夠對患者有更多的了解,也讓患者,甚至不同專科的醫師能夠對這一種疾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