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高血壓恐引全身性併發症 導管治療助降血壓、減藥量

高血壓恐引全身性併發症 導管治療助降血壓 減藥量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高血壓雖然是現代相當常見的病症之一,但民眾千萬不能忽視,因為高血壓可能會導致多種併發症,例如心臟衰竭、心房顫動、腦中風、腎衰竭、眼中風、腸中風等,一般建議患者需透過減重、運動、飲食及服用藥物來控制血壓,若連藥物都無法改善,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心臟科主任劉尊睿醫師表示,可藉由高血壓導管手術(Renal Denervation system, RDN, 經導管腎神經燒灼術),有效降低患者血壓,多數患者還可減少1到3種藥量。

高血壓恐導致全身性的併發症 心臟、腎臟、腦部無一倖免

高血壓恐引全身性併發症 導管治療助降血壓 減藥量

劉尊睿醫師表示,高血壓會導致心臟疾病的主因是當血管內壓力過大,使其慢慢硬化、容易破裂,以及血管越來越狹窄甚至纖維化;血管壓力會加諸於心臟成為阻力,也就是心臟要很費力才能把血液打出去,導致心臟當中,如同馬達的左心室越來越肥厚,久而久之甚至變性而導致心臟衰竭,而當左心室肥厚,此時左心房血液便不易流到左心室,使左心房也漸漸擴大,因此引發心律不整、心房顫動,心臟二尖瓣膜也會受到影響,因為必須對抗高血壓的阻力,因此易有逆流狀況產生。

同樣的原理,以腦血管來說,當血管硬化、狹窄就會容易導致腦溢血、腦中風、腦梗塞,對主動脈來說,因為血流衝力太高、壓力太大,會產生主動脈剝離;當腎臟血管壓力太高,會破壞腎絲球造成腎衰竭;當影響到小血管,例如眼睛,會造成視網膜血管出血、眼中風;使腸子動脈出血,導致腸中風,劉尊睿醫師表示,只要有血管的地方,都有可能受到高血壓的影響,可說是「全身性的疾病」。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發布有關高血壓標準值,也將高血壓重新定義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上。

生活調整、服藥若無改善 可選擇「高血壓導管治療」

若要控制血壓,劉尊睿醫師建議,高血壓患者要遵循「生活型態調整」(Lifestyle modification),從減重、運動和飲食調整:減重可以減少心臟負擔,運動可以讓血管擴張、降低血壓,飲食要減少鈉離子(鹽分)攝取,也會使血管壓力變低,可有效降低收縮壓5-10毫米汞柱(mmHg),若沒有改善,需透過藥物進行治療,然而當藥物也無法有效控制血壓時,則建議採用導管手術。

劉尊睿醫師說明,高血壓導管手術就是將腎臟的交感神經進行燒灼,當交感神經太過活躍會刺激腎素、醛固酮分泌,這會造成心臟及周邊血管收縮產生更大壓力,一般而言雖也可藉由服用藥物抑制交感神經,但由於是藥物作用是全身性的,增加劑量恐會產生很大的副作用,因此若採以局部交感神經燒灼術,保留其他交感神經正常運作,同時讓原本緊繃收縮的腎臟血管放鬆,是降低血壓的好方法。

高血壓成因複雜 誰適合高血壓導管治療?

劉尊睿醫師表示,高血壓成因複雜,可能是因為腎病變、腎動脈硬化、或甲狀腺、腎上腺、腦垂體等其他內分泌機制導致,因此須排除已知原因造成的繼發性高血壓,而高血壓導管治療適用於已排除其他原因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其血壓在已使用多種藥物情況下仍無法有效控制,且其腎臟功能與腎動脈結構良好者。高血壓導管治療後大部分患者能減少服用一至三種降血壓藥物,有些患者藥物雖沒有減少,但血壓終於能有效降低至目標值。

劉尊睿醫師的門診中,一名63歲男性患者罹患高血壓,且有肥胖、糖尿病的問題,每日需服用高達6種藥物,經過半年治療血壓仍是居高不下,因此為其進行高血壓導管手術,術後血壓顯著改善,藥物減量到僅餘3-4種,且血壓維持在110-120(mmHg)左右,且原本1週要回診拿藥一次,術後只要3個月一次,追蹤至今已近兩年,情況持續穩定。

【延伸閱讀】

壯年拚事業就高血壓?  高血壓導管手術一次性有效治療

疫情焦慮血壓飆高 高血壓導管治療助降壓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69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常聽人說:「早餐吃的要像皇帝,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但是,也有的人早餐只喝一杯咖啡加一塊奶油,到底哪一個比較好?根據美國一項調查發現,受試者長年維持健康體重,其中逾9成的的人有吃早餐,而且大部分都是吃高纖早餐搭配蛋白質。美國營養專家教你6訣竅,包括吃真正的「蛋」,從早餐攝取到豐富營養,有助於控制良...

閱讀詳情 »

經常久站、久坐、生活習慣不佳?小心「隱形殺手」肺栓塞找上您!1名無特殊病史的28歲年輕男性,日前於上班途中突覺身體不適,靠著意志力撐到公司門口就全身癱軟倒地。同事見狀立刻連絡119救護車,沒想到經檢查診斷病因,竟是因患有「隱形殺手」之稱、死亡率高達3成的「肺栓塞」惹禍。還好緊急就醫處置,轉加護護病房...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思齊報導】腎功能衰退早期難以察覺,許多人就醫時已經情況嚴重。因此臺南市立安南醫院腎臟科醫師王勝鴻呼籲民眾,務必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儘早發現、及早治療,免於疾病嚴重危害。心血管疾病成高危險因子 相關症狀務必長期追蹤慢性腎臟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痛風、止痛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思齊】身體偶有不適或是出現輕微傷口,許多民眾會自行購買指示藥品(市售成藥)而沒有就醫診治,不過要特別注意,未經診治服用止痛藥,很可能會有嚴重藥物過敏。一名男子因為扭傷疼痛難耐,服用止痛藥,卻出現皮膚紅腫等現象,就醫確診為致命皮膚藥物過敏反應,差點危害生命。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提...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