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高血壓患者做好自我管理 遠離併發症有訣竅

高血壓患者做好自我管理 遠離併發症有訣竅

【NOW健康 王澍清/綜合報導】我們與高血壓的距離有多近?高血壓是引起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的高危險因子,還可能引起尿毒症、失明等併發症,但是高血壓沒有明顯症狀,全台高血壓患者中,竟有3分之1的人直到腦中風或心肌梗塞才知道自己罹患高血壓!藥害救濟基金會訪談高雄榮民總醫院一般內科主任林清煌醫師,釐清高血壓的警訊與用藥迷思,讓民眾可以及早預防及時治療。

 

血壓是因心臟搏動輸送血液時,血流對動脈血管壁造成的壓力,有血壓的存在,才能驅動血液為各組織器官帶來養分,並帶走廢物。血壓過高過低都不好,收縮壓高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高於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壓。過高的血壓可能造成血管破裂,或管壁組織剝落阻塞血管,這在全身各部位都可能發生,而造成不同類型的併發症,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腎功能惡化甚至衰竭、視力模糊、頸動脈狹窄造成頭暈、四肢末梢動脈硬化而使手腳冰冷等。

 

頭暈脹痛、易倦怠 可能是高血壓

 

林清煌提醒,高血壓的症狀並不明顯,民眾若時常感到頭暈脹痛、易倦怠,就可能是警訊,需要進一步量測血壓,並尋找可能導致血壓升高的病因。若家族有高血壓病史,建議40歲以上民眾養成量血壓的習慣,隨時追蹤自己的血壓變化。

 

血壓在家量測較準確,因為有些人會有「白袍高血壓」症狀,只要在醫院看到穿白袍的醫護人員就會緊張,導致血壓飆升比平時高。量測時建議採靠背坐姿,靜坐5至10分鐘再量,並建議測量時機固定在早晨起床無漲尿時及睡前尤佳,是得知未來是否可能產生心血管危害的主要指標。另外,吃藥前、身體不舒服時,也建議量血壓。

 

林清煌醫師建議,居家量測可購買市售電子式血壓計,購買後仍需要定期校正,以維持準確度。

 

規律服用藥物、調整生活作息 有機會停藥

 

若確診為高血壓,必須吃藥控制,維持血壓低於140/90毫米汞柱,以避免末梢器官病變。醫師會根據病人年齡、血糖、腎功能、有無痛風、電解質或心臟問題等因素,給予適合的藥物。所以民眾因為高血壓就醫時,一定要與醫師坦誠溝通,說清楚病史、生活飲食習慣、居家血壓紀錄及用藥的不良反應,因為這牽涉到應給何種高血壓藥、是否有禁忌症,以及是否需要調整用藥等。不少病人因擔心長期吃藥傷腎而不願規律服藥,林清煌強調,過高的血壓才是傷害腎臟的元兇,藥物可幫助血壓維持穩定,反而可以保護腎臟。

 

病人也常詢問血壓藥是否要吃一輩子?林清煌表示,其實藥物依賴程度因人而異,他治療過1位60多歲的病人,除了規律服藥以外,還加上運動、清淡飲食、早睡等生活方式調整,目前已從3顆藥逐步減到4分之1顆,今年可望停藥。因此鼓勵病人配合醫師積極治療,加上生活保健,高血壓控制得宜,還是有機會停藥的。

 

天冷血壓高須預防併發症 應諮詢醫師調整藥量

 

高血壓最嚴重的併發症就是腦中風及心肌梗塞,尤其冬天更是好發季節。林清煌說明,氣溫低會導致血管收縮較無彈性,且血液濃稠度提高,增加血栓風險。病人如果血壓一直偏高,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調整藥量,用藥的增減都需要與醫師討論,依照醫囑來服用。

 

此外,建議高血壓患者於低溫時應避免出門,若出現溫暖的冬陽,不妨出去曬曬。另外,做菜煮湯時加點薑,晚上以溫熱水泡腳,或以刮痧梳按摩頭皮保持經絡通暢,都是冬天保護自己遠離中風、心肌梗塞的好方法。

 

別輕忽頭暈、頭痛等高血壓警訊,平時應養成量血壓習慣,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罹患高血壓的病人,要規律服藥、調整生活習慣並定期回診,就能與高血壓和平共處,遠離可怕併發症。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56歲女性近年頻頻感到心悸、喘不過氣,原本以為是老化的自然現象,直到某日因為暈眩送往急診才確診為心房顫動,檢查發現她因為長期心律不整導致心臟衰竭,負責打出血液的左心房擴大無力,左心室射出分率僅有21%,遠低於正常水平,情況相當危急。所幸,她經藥物與手術治療3個月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顯示,新冠肺炎感染人數超過800萬,死亡病例已達43萬。綜觀全球,我國疫情有效漸緩,防疫成果備受國際肯定。臺北榮總自107年起承接新南向一國醫中心越南計畫,與越方進行多項醫衛活動交流,即使受疫情影響,雙方仍以視訊會議方式保持交流熱度,讓越方...

閱讀詳情 »

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中老年族群常見的病灶中,以走路無力、膝蓋疼痛等退化性關節炎最為困擾。退化性關節炎多會有疼痛、不良於行,嚴重發炎時甚至有積水水腫等症狀,患者不僅受到疼痛所苦,生活品質也大受影響。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在症狀還沒嚴重到關節置換的程度之前,多會接受玻尿酸或自體濃縮血小板(PRP)注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冠狀病毒其實是人類常見的病毒,流行感冒有10%至20%由這種病毒引起,但大部分是α群的病毒。大部分的人都有抗人類冠狀病毒的抗體,例如對OC43這型的冠狀病毒,6歲以上的人普遍擁有抗體。不過,SARS、MERS、新冠病毒(COVID-19)對人的傷害比較大,同屬於 β類。冠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