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黃斑部病變補充葉黃素有效? 醫師曝「1情況」須手術

黃斑部病變補充葉黃素有效? 醫師曝「1情況」須手術

【NOW健康 楊芷晴/新北報導】3C科技的進步與便利性的同時,也讓眼科疾病出現年輕化的趨勢,其中包含近來有許多黃斑部病變的年輕患者,眼科醫師謝明宏指出,黃斑部是影響視力最重要的部位,以往常見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如今因為人們生活型態的改變,竟也會發生在30多歲的年輕人身上,使得黃斑部病變的預防及治療需求增加。


黃斑部病變並非老人專利 近來30多歲患者激增


謝明宏醫師指出,罹患黃斑部病變的患者會感覺到影像扭曲或斷裂,通常會有一眼先發生,一旦放任不管超過1個月以上,就可能嚴重影響視力及生活品質,且即使治療也無法保證恢復視力,除了遺傳和老化會導致黃斑部病變,患有三高的族群、膽固醇偏高、抽菸、高度近視、長期用眼過度、長時間暴露於光線之下等,都是罹患黃斑部病變的高危險群。而黃斑部病變大致可分為新生血管型疾病與非新生血管相關疾病(如黃斑部皺摺或裂孔)。


一般來說,50歲以上較容易罹患黃斑部病變,然而,謝明宏醫師表示,近期已經收治過好幾名30多歲的脈絡膜新生血管型黃斑部病變患者,這些新生血管極為脆弱,容易出血使視力受到影響,嚴重甚至可能失明,但是患者在病變初期不見得會有明顯感受。


部分患者是在視力檢查過程中被發現,若尚未影響視力,可先以補充葉黃素、維持正常作息及良好的用眼習慣來避免惡化,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在家進行自我檢測,並在3到6個月定期回診檢查;若病變已經影響到視覺,像是看不清楚文字、線條和圖形有任何扭曲或模糊、顏色出現異常等,則需要透過眼球內注射藥物治療。


玻璃體藥物注射改善黃斑部病變 有助視力恢復


謝明宏醫師進一步說明,所謂的眼球內注射藥物治療就是指將藥物注射至眼球的玻璃體,能夠幫助抑制眼球內的血管增生、黃斑部水腫等,藥物成分主要有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長效型類固醇及抗生素,而最常被用在阻抗血管增生的生長因子又有3種藥物,最早用於眼科的藥物容易使血壓升高,後來又發展出2種藥物則較沒有明顯副作用,但臨床上仍需與醫師討論治療的方式。


當藥物注射前,患者難免會有不安與恐懼,實際上在注射時並不會有任何疼痛感,注射後1個月左右,藥物會自然代謝掉,通常需要連續注射3到6次,視情況增加注射次數,直到不再增生血管,受損的視力也有機會逐漸恢復。


定期檢查眼睛及早揪出病灶 平日補充葉黃素延緩惡化


最後,謝明宏醫師提醒,如有初步退化狀況,無論有無症狀都應半年至1年檢查1次視網膜,且應盡量避開或控制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留意眼睛的防曬,以及補充葉黃素來延緩疾病惡化,一旦有變化就必須立即就診治療,否則拖愈久視力能恢復的程度愈低。


更多NOW健康報導
▸手把手圖解「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疫調系統」 1次就上手
▸全球首例H3N8!河南4歲男童確診 疾管署提升旅遊警示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顯示,新冠肺炎感染人數超過800萬,死亡病例已達43萬。綜觀全球,我國疫情有效漸緩,防疫成果備受國際肯定。臺北榮總自107年起承接新南向一國醫中心越南計畫,與越方進行多項醫衛活動交流,即使受疫情影響,雙方仍以視訊會議方式保持交流熱度,讓越方...

閱讀詳情 »

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中老年族群常見的病灶中,以走路無力、膝蓋疼痛等退化性關節炎最為困擾。退化性關節炎多會有疼痛、不良於行,嚴重發炎時甚至有積水水腫等症狀,患者不僅受到疼痛所苦,生活品質也大受影響。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在症狀還沒嚴重到關節置換的程度之前,多會接受玻尿酸或自體濃縮血小板(PRP)注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冠狀病毒其實是人類常見的病毒,流行感冒有10%至20%由這種病毒引起,但大部分是α群的病毒。大部分的人都有抗人類冠狀病毒的抗體,例如對OC43這型的冠狀病毒,6歲以上的人普遍擁有抗體。不過,SARS、MERS、新冠病毒(COVID-19)對人的傷害比較大,同屬於 β類。冠狀...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灣大學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今(6)日再次呼籲,邊境管控必須納入普篩,目前政策僅有症狀篩檢與居家檢疫,除了有可能找不到無症狀感染者外,也加重檢疫所耗時間與防疫旅館成本,台灣必須轉變觀念,由零確診思維改變成風險管控,在醫療量能可能承擔風險下,特定條件下檢疫5天就可放行 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