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什麼時候喝水最排毒】

【什麼時候喝水最排毒】

早上起床後
人體水分每晚約流失450毫升,早晨起床後會處於一種生理性缺水的狀態。
在尚未進食之前,空腹喝下一杯晾溫的白開水是最好不過的了,
這樣能使血液得到迅速稀釋,改善夜間脫水。
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加一片新鮮檸檬,能起到清除宿便、排除毒素的功效。

晚上睡前
睡前不能喝太多水,否則頻繁起夜會影響睡眠,
但也不能不喝水,應該抿兩口再睡覺。
因為當人熟睡時,體內水分丟失,
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血液黏稠度變高。
臨睡前適當喝點水,可以緩解該現象,從而降低發生腦血栓的風險。
此外,老年人睡前最好在床邊常備一杯水,感覺口渴需馬上喝幾口。

下班離開辦公室前
上班族常常會因忙碌的八小時工作而忽略了飲水,
建議這些人養成下班前喝幾口水的習慣。
因為,長期飲水不足,膀胱和腎都會受到損害,
容易引起腰酸背痛,影響工作效率。
此時不需要喝太多,一紙杯的量就足夠了,否則容易在下班路上“尿急”。

吃鹹了後
吃太咸會導致高血壓、唾液分泌減少、口腔黏膜水腫等。
如果吃鹹了,首先要做的就是多喝水,最好是涼白開或檸檬水,
盡量不要喝含糖的飲料或者優酪乳,糖分反而會加重口渴感。
淡豆漿90%以上都是水分,並且含有豐富的鉀,可促進鈉排出,
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飯後半小時
飯後不要立刻喝水,否則會沖淡、稀釋唾液和胃液,
使蛋白?的活性減弱,影響消化吸收。
建議一般人飯後半小時飲水,200毫升左右。
喝時要小口小口地喝,否則頻繁、大量飲水容易燒心。
容易燒心的人宜在飯後2—3小時,每間隔20—30分鐘喝3—4小口。

開空調半小時後
空調房內空氣乾燥,容易造成人體水分流失,
鼻腔等處黏膜過幹,甚至引發支氣管炎。
因此,在空調房逗留超過半小時以後,就要及時補充水分,
白開水、礦泉水、檸檬水等即可,水溫以40℃左右為宜。

洗澡後
洗完澡,很多人常常覺得渴,端起一杯水一飲而盡。
殊不知,洗熱水澡後,身體受熱血管擴張,
血流量增加,心臟跳動會比平時快些,喝太快會對健康不利,
尤其是老人,應該小口慢速喝下一杯溫水。

便秘時
缺乏水分是便秘的原因之一。
便秘的人可以適當多喝點水,一定要大口大口地喝,吞咽動作快一些,
這樣水就能盡快到達腸道,刺激腸蠕動,促進排便。
在補充水分的同時,還可以吃些韭菜、芹菜、
蘋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果蔬,緩解便秘的效果更佳。

發燒時
人在發高燒時,會以出汗的形式散熱,
以致消耗大量水分,嚴重的會引起脫水。
因此,發燒期間及時補水十分重要。
可以少量多次地喝溫開水或溫葡萄糖水,大概每半小時喝一次。
喝點小米粥、綠豆湯也是不錯的選擇。

心情煩躁時
腎上腺素通常被稱為“痛苦激素”,當一個人痛苦煩躁時,
腎上腺素就會飆升,它如同其他身體毒素一樣,可以隨著水分排出體外。
因此,在心情煩躁時,不妨倒一杯溫開水,
坐在座位上慢條斯理地把它喝完,心情會因此放鬆許多。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慢性腎臟病是常見的慢性疾病,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九名,近年死亡率為每十萬人中有22.8人因此死亡,排名居高不下;依據高雄醫學大學調查顯示,國人慢性病盛亍率為11.9%,以此盛行率推算,台灣20歲以上成年人,約200萬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每3秒就一位 失智人口逐年增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資料顯示,平均每3秒就有一名失智症患者。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指出,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不足,最常見的錯誤認知如認為失智症是老化症狀之一、失智者皆會伴隨失能問題,無法自理生活等;但其實輕度失智者是可透過身旁家人或親友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依現行規定,細胞治療須依醫療法規定進行人體試驗,為使細胞治療技術可早日應用於有需要的國人,衛生福利部爰修正特管辦法,將國外已施行、風險性低,或已經於國內實施人體試驗累積達一定個案數,安全性可確定、成效可預期之細胞治療項目,開放使用於符合適應症之臨床治療個案,並訂定相關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為呼籲大眾看重失智者的能力,不因而剝奪失智者人權,台灣失智症協會舉辦年度失智症聯合學術研討會,失智者人權-失智症政策綱領2.0元年,特別邀請國際失智症聯盟凱特史沃弗主席來台演說,分享經驗;史沃弗主席相當肯定台灣推動失智者人權的努力,並呼籲與失智相關的政策或服務,都要納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