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一位50年老醫生的真實告白:全身健檢根本不用花錢,他們其實都這樣檢查身體,太簡單了吧!

一位50年老醫生的真實告白:全身健檢根本不用花錢,他們其實都這樣檢查身體,太簡單了吧!

翻拍自ezgoe

 

 

 

一、肺功能檢查

1、憋氣 深吸一口氣,然後憋氣,時間越久越好。能憋氣50秒鐘最理想(50歲為30秒、60歲為25秒),如果少於10秒,說明肺功能很差。

2、吹氣 深吸一口氣,然後猛吹氣,能在3秒內吹完則肺功能正常(50歲為4秒,60歲為5秒)。中老年人吹氣時間超過6秒,預示肺功能下降,可能存在氣道阻塞性肺疾患,很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病造成的。

二、心功能檢查

1、原地小跑一會兒 (感到微微氣喘即可),脈搏增快到每分鐘100-120次。停止活動後,在5-6分鐘脈搏恢復正常者,心功能良好。如8分鐘恢復,說明心功能較差;超過8分鐘則心功能有問題。

2、爬樓梯 中老年人爬3-5層樓梯感到心跳加快,有些氣喘,但休息10分鐘恢復正常為良好。如爬完樓梯感到心臟像要從嗓子眼兒跳出來,休息20-30分鐘後仍感到氣急、呼吸困難,甚至心跳越來越快,則心功能明顯下降。

三、動脈硬化檢查

坐位前屈,坐在地板上,向前伸直腿,腳趾朝上,腰部前彎,手臂前伸努力觸及腳趾。如果夠不到腳趾,或夠腳趾的過程中感到憋氣、心慌等不適,說明動脈已硬化。做以上動作時動脈血管壁受到牽拉,如血管壁硬化則會產生不適。

四、糖尿病檢查

單側眼瞼下垂,中老年人突然一側眼瞼下垂,這是糖尿病引起的動眼神經麻痹的信號。長期慢性的高血糖可引起機體的代謝紊亂,從而導致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引起單側眼瞼下垂。患側眼眶上區疼痛,有時看東西重影。

五、青光眼檢查

觀察瞳孔,瞳孔正常直徑為2-5毫米,圓形。瞳孔呈橢圓形多是青光眼的表現。當青光眼患者眼壓增高時,動脈血管的末梢缺血最明顯,所以上下方虹膜缺血最早、最重,虹膜缺血性萎縮就明顯些,導致瞳孔呈垂直橢圓形。

六、腎病檢查

查尿蛋白取100毫升新鮮尿液,放入器皿中,加熱至沸騰後,尿液會出現渾濁。此時在尿液中滴入5-10滴白醋,並再次加熱,如渾濁消失表示正常,如渾濁不消失則為蛋白尿,應引起警惕。

七、血液黏稠檢查

看舌頭,對著鏡子伸出舌頭,如舌頭顏色發紫,說明血液黏稠;如果不僅發紫還有紫色斑點,則血液黏稠度過高,並已出現循環不良和淤血。

八、骨質疏鬆檢查

測中指間距,兩手向兩側水平伸直,測量兩手中指指尖之間的直線距離,然後再測量身高。如果身高比兩指間的距離少,說明骨質疏鬆和骨密度減少。身高比指尖距離少2-3釐米者,照X線相片可顯示為明顯的骨質疏鬆。

九、腰椎間盤突出檢查

挺腹伸腰仰臥,兩手置於體側,以枕部及兩足跟為著力點,將腹部向上抬起,保持上述體位並深吸氣憋10-20秒,憋至面色潮紅,如感到腰痛及下肢放射痛,說明腰椎間盤突出。這項測試是通過增加腹內壓力使腰部椎管內壓力增大,如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神經根病變,就會引發腰部及下肢疼痛。

十、骶髂關節檢查

盤腿試驗,又稱「4」字試驗,仰臥,將一隻腳向內彎曲放在另一側伸直的大腿上。請家人一手按住對側胯骨,另一手將屈曲的膝部往下壓,若臀部出現疼痛說明骶髂關節有病變。骶髂關節疾病是產生腰腿痛的常見原因之一,特別是老人腰腿痛多由此引發。

記得分享給你身邊的人知道哦!

 

文章轉載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居家隔離、檢疫者外出奔喪或探視規定再放寬!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8)日宣布,基於人道考量,加上國內疫情穩定,決定放寬需外出奔喪或探視的次數及時間,只要隔離第5天以後、且無症狀者,即可提出申請自費檢驗,取得陰性報告3天內經醫院同意...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從台灣返回日本卻被「無症狀」確診的日本籍女學生,在台密切接觸者的抗體結果出爐,無人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8)日公布採驗在台的123名接觸者,以及同校曾有發燒、呼吸道症狀屬於非接觸者的師生共90人的抗體結果,均為陰性,而該結...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途徑攸關防疫大計,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證實,有新冠病毒透過空氣傳播的證據出現,引發高度關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8)日也發表看法,強調對此「大家應要更有警覺」,但目前包括社交距離以及戴口罩的...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健保給付口服C肝新藥造福病患,卻也潛藏風險,含pibrentasvir/glecaprevir成分藥品治療中度至重度肝功能損害的慢性C型肝炎病人,由於可能會引起肝功能衰竭惡化等不良反應。食藥署今(8)日就公告,即日起禁止使用於中度或...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