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上完廁所後「留1秒觀察大便」就能讀出人體隱藏的健康訊息,出現這些形狀跟顏色就代表你要立刻去看醫生啊!

大家在上廁所的時候是會把握時間速速上完,還是會一坐在馬桶上就忍不住摸東摸西的類型呢?其實要觀察一個人的心理或身體狀況,最直接也最方便的方法之一就是看他的「排泄物」喔!只要知道自己的大便形狀跟顏色所代表的意義,就能知道現在是不是處於健康的狀況呢!接下來的敘述雖然感覺會有點臭臭的,但真的很實用,快繼續往下看吧!

 上完廁所後「留1秒觀察大便」就能讀出人體隱藏的健康訊息,出現這些形狀跟顏色就代表你要立刻去看醫生啊!

▼在「大便跟健康關係」的研究中,最有名的就是這個布里斯托大學所歸納出的這個「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囉!他們把人類的大便分成7種常見的形狀,可以清楚看出是否有便秘或腹瀉的狀況喔!

上完廁所後「留1秒觀察大便」就能讀出人體隱藏的健康訊息,出現這些形狀跟顏色就代表你要立刻去看醫生啊!

第1、2類型:如果糞便呈現顆粒狀,表面還有點裂開的話,就代表這是便秘的情況啦!這種糞便很難排出,代表體內缺乏水分跟纖維質,需要再多喝水跟補充蔬果喔!

第3、4類型:這兩種是最理想的糞便形狀,約有20%的含水量,很好排出,掉入馬桶時會緩緩往下沉。這也表示妳身體頗健康,精神狀態不錯喔!

第5、6類型:大便介於液態跟固態間,雖然不難通過,但這表示肚子不太舒服,可能吃到了不乾淨或太寒涼的食物,如果長期都維持這種狀況的話,記得要去醫院做一下檢查喔!

第7類型:完全水狀的大便,這就是腹瀉的症狀了!回想一下最近吃了什麼東西,然後抽空去看醫生吧!

 

▼除了便便的形狀,色澤也是一個重要的判斷依據喔!有哪幾種顏色的便便要特別小心呢?

上完廁所後「留1秒觀察大便」就能讀出人體隱藏的健康訊息,出現這些形狀跟顏色就代表你要立刻去看醫生啊!

 

1. 咖啡色:最正常的大便!由於大便會混合肝臟排出的膽汁,因此自然會呈現接近咖啡的色系囉!

2. 墨綠色:可能是有腸道發炎或遭細菌、病毒感染,通常拉出時會伴隨腐敗酸臭的氣味。建議吃多一點深綠色的蔬菜,服用抗生素、鐵劑或綜合維他命等,也會讓便便呈現較深的綠色。

3. 黑色:黑色的大便來自於胃中出血,血液氧化變黑的顏色,如果出血量很大,便便可能變成黑糊狀喔!

4. 灰白色:可能是膽管受阻,膽汁出不來,同時患者的尿液和皮膚也會因為代謝膽汁而變黃,需要進一步檢查肝、膽、胰臟的功能。

5. 暗紅色:下端的大腸潰瘍、出血,血液還來不及氧化就直接排出,便便才會呈現鮮紅色,最常見的是大腸息肉,也有可能是惡性腫瘤,所以趕快去醫院報到吧!

大便不但是人體自然排泄的方式,也是趁機觀察身體狀況的大好時機。醫生表示大便的頻率不管三天一次或是一天三次都算正常,因為每個人腸胃蠕動的狀況都不太一樣;只要保持每天攝取20-25克的纖維素,喝足量的水,做規律的運動,就不用怕拉出不健康的大便囉!當然如果有上述比較需要的狀況持續發生時,記得要去看醫生喔!動個手指,把這些有關便便的知識分享給每個人知道吧!

文章引用自:bomb01

 

熱門文章:

上完廁所後「留1秒觀察大便」就能讀出人體隱藏的健康訊息,出現這些形狀跟顏色就代表你要立刻去看醫生啊!

搜救隊員在維冠大樓找到最後一具遺體,竟然與小年夜當晚發生地震有這種巧合!賴清德災後記者會說了『ㄧ句話』讓在場媒體跟著默默落淚...

上完廁所後「留1秒觀察大便」就能讀出人體隱藏的健康訊息,出現這些形狀跟顏色就代表你要立刻去看醫生啊!

她養了失業的男友8年,連家人都不認同他們在一起,但看到現在她男友的模樣,竟然讓全家人徹底傻眼了...

上完廁所後「留1秒觀察大便」就能讀出人體隱藏的健康訊息,出現這些形狀跟顏色就代表你要立刻去看醫生啊!

出事了!Kid 緊送急診就醫,一到醫院Kid求醫生『快救我...』醫生大傻眼:「你做了什麼壞事」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膨風廣告快認清這些名字!食藥署今(4)日公布去年度違規廣告次數排名前3名產品,分別是被抓到誇大宣稱護眼功效的「PPLs」、打著救筋骨名號的「鴕鳥精」及宣稱能消大肚子的「大通酵素」,全因廣告誇大不實違規挨罰,其中「PPLs」甚至被抓...

閱讀詳情 »

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今天表示,泰方未正式聲明我國人入境泰國必須隔離的措施。(圖/資料照) 優傳媒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 泰國衛生部3日公告,將日本、德國、南韓、中國、澳門、香港、台灣、法國、新加坡、義大利、伊朗等11個國家及地區列為疫情高風險區域,並表示來自前述地區的旅客將必須自主隔...

閱讀詳情 »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除了勤洗手、戴口罩抵擋病毒來襲外,自身的免疫狀況也是防疫關鍵之一!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顏佐樺醫師表示,現代人的生活忙碌、壓力大,再加上錯誤飲食、不良習慣等種種因素,恐一再削弱個人免疫力!顏佐樺醫師提醒,建議可從抗氧化能力、營養素含量、重金屬殘留等三面向進行評估,及早瞭解個人免疫現況...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