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民眾通過網路平台購買歐美或日韓化妝品,但由於東西方體質不同,造成女生皮膚過敏的現象也多了起來。化妝品中可能存在哪些潛在的有害化學成分?含有哪些有害物質的化妝品最好不要買?
「我從跨境電商平臺上買了一瓶進口洗面乳,剛用的時候還好好的,但一段時間後,額頭開始過敏了。」90後網友小施表示,自己喜歡嘗試各種新的化妝品,最近買了一瓶洗面乳,用了一段時間後,感覺額頭發紅發癢還脫皮,洗完臉還有微微的刺痛感。造成這種皮膚反應的原因是什麼呢?
(圖片翻攝自健康經驗)
一、學會看標示:含有九類香料化合物的產品最好不要買
「在化妝品的原料中,對人體有潛在危害風險的物質主要有三類:香料化合物、防腐劑和著色劑。」專家介紹,香料化合物是化妝品中最常見的過敏原,是導致過敏性接觸皮炎的最主要原因。
「歐盟規定,當最易致敏的香料在化妝品中(例如面霜和香水)的濃度超過0.001%,在洗浴用品中(例如洗髮水和沐浴露)的濃度超過0.01%時,都必須在產品標籤上注明。因此,在買歐洲進口的化妝品時,要記得看看中文標籤上的成分表。」這些成分中最容易致敏的有香葉醇(Geraniol)、肉桂醛(Cinnamaldehyde)、肉桂醇(Cinnamyl cohol),羥基香茅醛(Hydroxycitronellal)、丁香酚(Eugenol)、異丁香酚(Isoeugenol)、戊基肉桂醛(Amyl cinnamic aldehyde)、芳樟醇(linalool)和橡苔(Oak moss),含有這些物質的化妝品最好不要買。
二、含有檸檬油的化妝品暴曬後會有發炎反應
(圖片翻攝自皮膚百科)
化妝品中少不了防腐劑,防腐劑也可能刺激使用者的皮膚,導致炎症反應。
「甲醛(Formaldehyde)和苯甲酸酯類(Parabens)是此前公認的會過度刺激皮膚引起炎症的防腐劑,而當前最容易致敏的防腐劑則是甲基二溴戊二腈(Methyldibromo glutaronitrile)。歐盟自2008年起禁止其在相關產品中使用,因此,看到有這種成分的化妝品一定不要買。」
隨著化妝品生產工藝的進步,如今採用的新型防腐劑還會引起另一種過敏反應———光敏感問題。比如檀香油(Sandalwood oil)、檸檬油(Lemon oil)等是光感物質,塗搽含有這類物質化妝品的皮膚,在日光下暴曬會導致皮膚細胞受損,出現炎症反應。
三、著色劑會讓頭髮變脆易斷
(圖片翻攝自zh)
著色劑也是化妝品的一大有害物質。「大多數的著色劑不僅是強效的刺激、致敏原,還會引起皮膚出現色素沉著,臉上容易長斑點。」專家介紹,染髮劑中使用的藥水中含有過氧化物(Peroxide)、氨水(Ammonia)等,會刺激頭皮,可能導致頭皮屑增多、頭皮灼痛、頭髮變脆易斷。指甲油除去劑裡的丙酮(Acetone)會使指甲變脆。
此外,有些化妝品的著色劑,如純茉莉花油(Jasmin oil)、檀香油(Sandalwood oil)、香葉油(Geranium oil)等,可使部分女性出現色素性化妝品皮炎,使得頰部、額部出現彌漫的或斑片狀的淺棕色色素沉著,有時還伴著輕度的紅斑、丘疹出現,會有瘙癢的感覺。
四、防曬霜和保濕霜不要混著一起搽
(圖片翻攝自華膚皮膚病專科醫院)
「如果混用不當,化妝品裡的一些化學成分可能導致化學反應。試想一下如果把實驗室裡的化學反應搬到臉上來完成,皮膚能受得了嗎?」專家說,混用化妝品不當,輕則導致產品功能失效,重則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
例如含維生素A(Retinol)和過氧化苯甲醯(Benzoyl peroxide)的產品不可混用,同時使用不僅會抵消它們原本的功效,還會使皮膚變乾燥、過度去角質甚至留下疤痕。
苯甲酸鈉(Sodium benzoate)與維生素C(Vitamin C)混合使用後,就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苯,而苯是公認的高危致癌物質。
隨著氣溫升高,不少女性出門都喜歡用防曬霜。為了防止油膩,很多人喜歡把防曬霜和保濕霜或粉底一起用。專家介紹,這樣也不合適,因為防曬霜被稀釋後導致使用量不足,使其穩定性受到影響。此外,防曬劑與某些成分一起配製使用是有原因的,如果它與保濕霜的成分發生反應,防曬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