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出現6大症狀要當心是否患了腎病

出現6大症狀要當心是否患了腎病

一年前,被查出尿毒症的黃大姐曾因路遠,差點放棄了透析治療。在浙江省人民醫院腎病中心團隊的堅持下,這一年來,黃大姐足不出戶就能在家做透析,生活上就像正常婦女一樣,上街買菜、做飯、帶帶小外孫,只要定期來醫院複查就可以。前幾天,黃大姐趁著到醫院複查,特別來到了她的主治醫生——省人民醫院副院長、腎病中心主任何強教授的辦公室,她滿懷感激地說,如果不是醫務人員的不懈努力,可能自己早已不在人世。

一聽要透析她直接放棄治療

黃大姐家住杭州城郊,9年前,她患了子宮癌,為了戰勝病魔,就全切了子宮。就在術後放化療的過程中,黃大姐出現了輸尿管瘺,隨後又出現輸尿管梗阻,雙腎積水。

去年7月份,她輾轉來到省人民醫院求醫。

「我對大姐的病案印象特別深刻。」何強教授說,「當時她說自己肚子很脹,感到乏力,食慾也不好,左腰部脹痛不適,小便的次數和量也很少。」

再一看黃大姐的診斷報告,何強教授立馬將她收治住院了。「她把在基層醫院的報告帶給我看,肌酐的指標已經超過正常女性的8倍左右。」

在入院後的檢查中,一項項指標都被打上了高危符號:嚴重貧血、代酸、高鉀、尿路感染、少尿、營養不良。毫不誇張地說,黃大姐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而如果想要維持生命,必須長期進行透析治療。

可沒想到,黃大姐和家人在得知需長期透析治療才能維持生命,最後竟然拒絕治療,要求出院。

原來,黃大姐是因家離醫院太遠,不方便血透,又恐懼做血透,而腹透需每日進行換液,她怕麻煩,也不願做。了解到病人的顧慮,腎病中心的醫護人員輪流多次耐心跟她及家屬溝通勸解。最終,黃大姐同意接受腹透治療。

腹透不用像血透一樣跑醫院

在腹腔鏡下,何強教授和團隊為黃大姐置入導管,導管末端位於真骨盆內,並加以固定。有了這根導管,黃大姐術後便開始了腹透治療。

「腹透治療不用像血透一樣,需要一周三次預約來醫院,很多上班族無法保證上班時間,更何況黃大姐住得遠,來回就要好幾個小時路程。我們醫護人員會定期將透析液送到黃大姐家,這樣可以方便她在家進行腹透換液。」何強教授說。

就這樣,每日2袋,每次保留4小時,同時在家做好監測,每日稱體重、測血壓、記錄腹透超濾量、尿量,每隔一兩個月來院複查一次,平時在家若碰到問題,黃大姐隨時打電話諮詢腎病中心的腹透護士。轉眼1年過去了,她目前精神狀態特別好。

記者了解到,黃大姐做的手術,和以前的腹透手術並不同,它叫作「全麻腹腔鏡下改良腹透置管術」。何強教授介紹,它創傷少,術中可直視腹腔情況,將腹透管放置到合適位置,並對其末端進行固定,使導管的活動範圍減少,術後就不會出現漂管。同時,對於有腹膜粘連的病人,術中可進行粘連組織分離,這樣,有過腹腔手術,懷疑腹膜粘連的患者,也能接受腹透治療。

腎病早期信號要引起重視

何強教授提到,如果發現自己有下列這些症狀,可能是早期腎病的表現,應該儘早到醫院診查。

1.疲乏無力,臉發黃、食欲不振等。多數腎功能不全疾病患者早期會有這些表現,但人們卻常常覺得這可能與體質虛或者休息不佳有關,而忽視了其背後的「真相」。

2.晨起眼瞼或顏麵水腫,午後多消退,水腫也可出現在身體低垂部位,如雙腳踝內側、雙下肢甚至腰骶部等,水腫往往會在勞累後加重,休息後減輕。

3.小便泡沫多,長久不消失,常表明尿液中排泄的蛋白質較多;尿色發生改變,呈洗肉水樣、醬油色、濃茶色或渾濁如淘米水時,應立即就診。

4.年輕人血壓高,可出現頭痛、頭暈、視物模糊等症狀。但有些病人由於長期血壓較高,已經耐受,單憑有無症狀來判斷血壓是否升高是不可取的,應經常測量血壓。

5.在沒有發熱、大量出汗、腹瀉等情況下,出現小便量驟減或陡增時,要及時到醫院進行相應檢查,以證實腎臟是否出現問題。

6.年輕人夜尿增加,則可能是腎臟功能不良的早期臨床表現;無明確原因的腰背酸痛有可能是腎臟、脊椎及腰背部肌肉等部位的問題,也應去醫院檢查。

via 微窗頭條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過往提到肺癌,多以50歲以上的男性患者為主,近年臨床診斷卻顯現肺癌有年輕化與女性化的趨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李玫萱醫師指出,30至50歲罹患肺癌的患者屢見不鮮外,更有數據顯示女性罹患肺癌的風險是男性的6倍,癌症病患性別統計也證實女性占比高於男性,而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祐祐是幼稚園中班的小男生,這次生病一開始只有流鼻水與發燒,並沒有喉嚨潰瘍或是扁桃腺化膿,眼睛雖然沒有發紅,卻有一些眼屎分泌;隔天,他的弟弟也開始有同樣症狀,一開始被當成病毒性的咽喉炎治療,但是過了3天之後,身上開始出現疹子,且嘴角以及屁股周圍開始也有些輕微脫皮,舌頭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一名65歲男性,因車禍造成頭部外傷,留下頭暈、頭痛等後遺症,且伴隨左眼內斜視合併複視,不但用餐夾菜常常看得到夾不到,就連走路也常容易絆倒,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台南市立醫院眼科醫師王琳煜指出,患者的60到70個稜鏡角的大角度內斜視,兩眼都無法外側轉動,確診為雙側第六對腦神...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大家都知道抽菸有害健康,但是說到要戒菸,很多老菸槍卻是猛搖頭,甚至會以天天都在戒菸來搪塞!殊不知,目前已有很好的戒菸藥物可以幫助戒菸,甚至有貼片和戒菸口香糖來輔助,再加上多喝水、多運動,就能輕輕鬆鬆的戒菸成功。 戒菸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動機 大千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暨胸腔內...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