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坐著大便容易得痔瘡!?

研究:蹲著排便比較健康

坐著大便容易得痔瘡!?
即便很少有人否認英國的哈靈頓爵士(Sir John Harrington)於1591年發明抽水馬桶的創舉,不過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開始質疑坐姿設計的馬桶對於人體是否健康。例如,為何在西方世界裡,痔瘡的比例比起其他採用或習慣蹲姿的國家來得普遍?根據多項研究的結論,採坐姿設計的新式馬桶很有可能不利於結腸的健康,進而影響排便。

據自然新聞(Natural News)網站報導,以色列醫師斯基若夫(Dov Sikirov)於2003年進行一項研究,以分析蹲廁和坐廁的差異。他要求28位健康的成人志願者使用數位計時器,分別記錄使用3種不同型態的馬桶(41公分高的標準規格坐姿馬桶、31公分高的坐姿馬桶、蹲姿馬桶)排泄所需的時間。

結果顯示,使用蹲式馬桶的人排泄平均只花51秒,而使用標準規格馬桶者竟花了130秒,他發現馬桶的高度與排泄困難度有直接相關。

如果瞭解結腸道的位置和需要,此研究結果就不令人訝異了。簡單來說,坐廁排便會造成橫隔膜向下推移,給直腸尾端製造很大壓力,導致靜脈腫脹。這會造成排泄效率低落和腸道相關疾病(例如:痔瘡、腸躁症等)。而蹲廁則可以藉由拉直直腸並放鬆恥骨直腸肌(puborectalis muscle)來減輕腹部的壓力,讓排便更為輕鬆有效率。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在發明馬桶之前,本能地蹲廁而非坐廁幾千年。

幸運的是,我們不需要將家裡的現代馬桶改裝來滿足排便之利。專家建議,只要將兩腳跨上馬桶、保持平衡後蹲著如廁就行了。由於馬桶座的設計可以容納一個成年人的體重,因此此法相當安全。如此,你將能體驗到排便效率的瞬間改善,還能減輕腸道壓力。

蹲著排便符合人體生理結構會更順暢

  坐著排便可以減少腿部壓力但更耗時

  坐姿排便時踩一個小板凳模擬蹲姿排便﹐其實沒有效果

  蹲著﹖坐著﹖

  排便姿勢哪種更健康

  怎麼排便最健康﹐最順暢﹖8月26日﹐微軟旗下MSN健康頻道在新浪微博發佈了一條消息﹐稱“坐式+小凳子”更易於排便。蹲式﹑坐式﹑凳子式﹐到底哪種方式最健康最利於排便﹐重慶晚報記者前日採訪了市中醫院肛腸科主任張曉明。

  蹲著排便

  符合生理結構更順暢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養成了蹲式排便的習慣﹐不過從生理結構來說﹐蹲式排便更符合生理結構﹐從理論上來說排便最順暢。”張曉明告訴重慶晚報記者﹐這一點可以通過人的肛腸角看出來。

  張曉明稱﹐人體有一根U型恥骨直腸肌﹐它從一側恥骨出發﹐在直腸後繞一圈﹐連接到另一側恥骨﹐形成一個環﹐正好把直腸鉤拉住﹐使直腸形成一個尖端向前的角度﹐這就是肛腸角。

  “人在一般坐姿中﹐肛腸角大約是80°-90°﹐而蹲姿時肛腸角可達到100°-110°。從理論上講﹐肛腸角越大﹐直腸越直﹐排便就越順暢。”張曉明稱﹐除此以外﹐腹部的擠壓也能促進排便﹐能減少腹部用力﹐有部分緩解排便困難症狀的作用。

  “蹲姿排便的優勢在於用力較小﹐而排便用力是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重要誘因。”張曉明建議﹐對於發生心梗或腦中風風險較高的人群﹐除了使用通便藥物減少排便用力外﹐可以採取蹲式排便﹐有利於減少排便用力的作用﹐理論上來說對防治排便時發生意外有好處。


文/李成俊
http://blog.udn.com/wrjobik/8204233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1名45歲男性,因陰囊腫痛求診,醫師透過按壓腫塊的方式,幫助暫時緩解疼痛,但近來,這名患者卻感覺腫瘤變大,尤其工作因需搬運貨物,導致症狀加劇,緊急就醫後,醫師發現原來是腹股溝疝氣所導致。醫師進一步利用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後,患者已逐漸恢復健康:天主教若瑟醫院泌尿外科醫師林易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一名妙齡女大生,因家族有糖尿病史,平時都會注意飲食少糖少鹽,也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沒想到一進入夏季,就時常感到頭暈、疲憊,原本以為是中暑,到院檢查才發現,血糖早已失控飆高!原來這位女學生因為夏天實在太熱,不自覺喝下許多含糖冷飲,造成血糖超過標準,康寧醫院副院長陳惠濠醫師指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真難想像肚子裡裝了十八公斤的異物是什麼感覺!一位三十九歲少婦竟然肚子裡裝了一個十八公斤的超巨大卵巢囊腫!這可要比懷胎十月還要龐大呢!這位少婦生產之後,肚子一天比一天大,她還以為是生產之後的發福,直到胖到九十公斤,已經出現氣喘和血壓飆高,才就醫診治,沒想到就檢查出左側卵巢裡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天氣逐漸炎熱,即將到三伏天了!中醫師建議,三伏天是冬病夏治最好的時機,尤其是過敏性鼻炎、氣喘與容易感冒等病況,利用三伏貼以及內服中藥,可以有效改善病況。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師黃雅慧表示,所謂的三伏天是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7月13日)、第四個庚日(7月23日),和立秋以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