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小「痘痘」可能引起敗血症,千萬別用針吸穿刺!

小「痘痘」可能引起敗血症,千萬別用針吸穿刺!

圖片來源/ps.life

「癤」是一毛囊深部及周圍組織細菌感染性疾病。「癤」,看似小病,不治,就會擴大,這就是皮膚界真真實實的「養癰為患」的案例

養癰為患,也作養癰遺患、養癰成患,意指留着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為後患。近日,皮膚科的一位患者就切身體會到了這一成語的含義。

小「痘痘」可能引起敗血症,千萬別用針吸穿刺!

如圖所示,半月前,患者腹部生了一顆小「痘」,有微痛和癢等症狀,因為位置偏,沒大感覺,患者選擇放任自流;但5天後,這顆不起眼的「痘」擴大了「疆域」,並且痛癢的症狀愈加明顯,患者到藥店買了皮膚消炎藥外敷;一個星期後,這顆「痘」建起了自己的「城堡」,周邊發硬、結痂,後又流膿,至此,患者趕緊來到了醫院皮膚科處理,原來這不是「痘」,而是「癤」。

 

「癤」是一毛囊深部及周圍組織細菌感染性疾病。誘發因素有: 高溫環境、多汗、衛生習慣不佳、肥胖、糖尿病、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或其他免疫缺陷疾病等。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見的致病細菌,其他像是大腸桿菌、綠膿假單胞菌、鏈球菌等也可造成本病。

 

趙本山曾在小品《誰要買車》中笑言:「長在腰上的那叫悶頭,長在屁股上的叫火癤子。」其實,任何有毛髮的部位均可發病,尤 以皮膚經常摩擦與多汗部位最常見,包括皮帶下方、大腿前側、臀部、會陰部、腋下與腰部。

 

上圖正是「癤」發病的部分過程。它起初多為一淺表的毛囊炎性丘疹,隨後炎症向下及周圍發展,形成一硬結,頂端可出現黃白色膿栓,伴有紅腫及疼痛。數天後硬結可變軟,有波動感,可有膿液從破潰的膿栓排出。癤若是數目較多且經常反覆,遷延不愈就成了「癤病」,見於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癤」發於小,但不可輕視。較小的膿腫是可能自行破潰,排膿而後炎症自行消退好轉。在觀察中的患者,可以進行溫熱濕敷處理。對已經軟化化膿的皮膚膿腫,切開引流是最主要的處理方式, 一般不建議針吸穿刺膿腫,膿液細菌培養往往是必要的。多數患者會給予外用及口服抗生素治療,首選青黴素、頭孢、大環內酯或喹諾酮類抗生素,也可根據藥敏選擇適合的抗生素。 不要小看一個簡單的癤腫病,也有引起敗血症的可能,尤其注意是否伴有全身系統症狀,如發熱,寒顫、倦怠等不適,應及時就醫。另外值得提醒的是反覆癤發作的患者,需要臨床醫師進一步排除可能潛在或伴隨的其他病症。

新聞鏈接:

「養癰為患」中的「癰」也確係皮膚科中的一類病,與「癤」同屬於細菌感染性疾病。癰是數個相通的深部毛囊發炎,及周圍組織感染,感染更深層的皮膚。形成一炎症性包塊, 伴有明顯紅腫、疼痛,持續數天後中央軟化化膿、表面可出現多個膿栓。臨床症狀較重,可以有局部淋巴結腫大、全身倦怠、發熱、寒顫等不適。

授權來源:華醫網    ID:huayiwang91
原文標題:小“痘痘”可能引起败血症,千万别用针吸穿刺!

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根據流行病學統計,約每5人就有1人受到下背痛困擾,而有60%~80%的人一輩子會有一次背痛經驗。造成下背痛的原因有許多,包括背部軟組織受傷、椎間盤突出、退化性關節炎等,多半透過休息、復健和服藥可痊癒。然而,也有人是因癌症轉移造成下背痛;所以,當出現下背痛時可千萬莫輕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78歲的張先生,由於長年解尿不順,3年前就醫被診斷出有明顯攝護腺腫大,體積約為110毫升。平時透過藥物治療,症狀明顯緩解,但若遇到憋尿太久、感冒時吃成藥或是喝酒等特殊情況,症狀就會再度失控。最近他又舊疾復發,再次因解尿困難掛急診放置尿管,並用手術根本治療攝護腺腫大問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楷婷報導)洗腎病人一定要注意食的安全,尤其是應避免生食,以及勿吃腐壞的食物!臨床上,就有長期以腹膜透析方式洗腎的兩位民眾,其中一位33歲王先生,因為吃生魚片導致腹水混濁,發生腹膜炎;而另一名47歲林女士,則是吃了腐壞的西瓜,造成大腸桿菌感染,突然腹痛發燒、透析液出現混濁。收治這兩...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