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扁平狀息肉癌變機率高 早期大腸癌治療無傷口

扁平狀息肉癌變機率高 早期大腸癌治療無傷口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54歲的中年男性,身體健康情形良好,也無大腸直腸癌家族史;日前健檢發現,升結腸處有一顆約3公分的扁平狀息肉,醫師評估癌變機率高,建議採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簡稱ESD)治療,目前恢復情況良好,無復發跡象。

發現息肉應及早切除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指出,大腸在醫學上包括結腸及直腸,若黏膜組織有凸出於腸道內壁的良性腫瘤就是息肉,常見於50歲以上。根據研究顯示,扁平狀腺瘤性息肉演變為癌細胞的比例頗高,一旦發現應及早切除。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切除息肉無傷口

楊靖國醫師表示,過去切除扁平狀腺瘤性息肉,多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簡稱EMR)處理,但2公分以上的息肉切除往往受到限制;近幾年來,隨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的發展,可針對2公分以上的息肉切除,且出血量少、沒有體外傷口,患者復原速度相對較快。

2大族群應定期大腸癌檢查

楊靖國醫師強調,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也適用於早期大腸癌,扁平狀腺瘤性息肉大於2公分以上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約3至5天;若病灶已侵犯到黏膜深層、可能產生淋巴轉移者,則不建議。他提醒民眾,早期大腸癌無症狀,50歲以上、有家族史者應定期接受大腸癌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妥善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181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現代女性不婚族越來越多,單身獨居情況大增;一名隻身在北部打拼的三十多歲女子,日前發現罹患乳癌,但卻不敢驚動南部家人,又怕請假工作不保,竟致癌末失血被送馬偕醫院急診,該院安寧緩和醫療團隊隨即向安寧照顧基金會申請醫療補助,她才安心住院接受治療。收治這名罹患乳癌女子的淡水馬偕醫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家中若有三歲以前的嬰幼兒應該多注意,因為約占百分之2至3的嬰幼兒可能會對牛奶產生過敏的現象;郭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王莉惠指出,嬰幼兒對牛奶過敏,與大人的乳糖不耐症較不相同,且症狀多為皮膚起疹、腹瀉等腸胃道症狀。臨床上,1名約1歲女嬰,從出生開始就有腹瀉的問題,甚至一天拉十多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研究報告,兒童每年接受2-4次氟漆塗氟,可有效降低46%恆牙蛀牙,及33%乳牙蛀牙;國健局指出,要從小防蛀牙,家長除了督促寶貝使用含氟牙膏正確潔牙,搭配定期給牙醫師塗氟、在第一大臼齒長出來時使用窩溝封閉劑,才能全方位防止蛀牙發生。國健局調查,1-6歲兒童乳牙的齲齒率平均51...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鼻咽癌初期症狀較不明顯,容易讓人忽略,導致錯過黃金治療期;彰化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王哲偉指出,因鼻咽腔處於深處,透過外觀無法看到或摸到,也因此鼻咽若出現問題時,不容易自我察覺。其實,鼻咽癌若能早期發現,及早接受治療,是能有效治癒,但到底該怎麼提早防範呢?王哲偉說,鼻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