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扁平狀息肉癌變機率高 早期大腸癌治療無傷口

扁平狀息肉癌變機率高 早期大腸癌治療無傷口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54歲的中年男性,身體健康情形良好,也無大腸直腸癌家族史;日前健檢發現,升結腸處有一顆約3公分的扁平狀息肉,醫師評估癌變機率高,建議採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簡稱ESD)治療,目前恢復情況良好,無復發跡象。

發現息肉應及早切除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指出,大腸在醫學上包括結腸及直腸,若黏膜組織有凸出於腸道內壁的良性腫瘤就是息肉,常見於50歲以上。根據研究顯示,扁平狀腺瘤性息肉演變為癌細胞的比例頗高,一旦發現應及早切除。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切除息肉無傷口

楊靖國醫師表示,過去切除扁平狀腺瘤性息肉,多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簡稱EMR)處理,但2公分以上的息肉切除往往受到限制;近幾年來,隨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的發展,可針對2公分以上的息肉切除,且出血量少、沒有體外傷口,患者復原速度相對較快。

2大族群應定期大腸癌檢查

楊靖國醫師強調,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也適用於早期大腸癌,扁平狀腺瘤性息肉大於2公分以上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約3至5天;若病灶已侵犯到黏膜深層、可能產生淋巴轉移者,則不建議。他提醒民眾,早期大腸癌無症狀,50歲以上、有家族史者應定期接受大腸癌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妥善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181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熱到破紀錄!難道連天氣都要出現報復性高溫?中央氣象局最近頻頻發布高溫資訊,還有機會出現連續36度高溫,而台北市更是誇張,在6月底就測得氣溫達攝氏38.9度,破124年觀測紀錄。不過著實因為天氣好並隨著國內疫情趨緩,放假期間台灣人紛紛外出透氣,形成「報復性旅遊」的人潮,除了造成各地塞車,還有夏季悶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今(2020)年醫藥產業新聞,除了集中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與藥物研發,美商艾伯維藥品(AbbVie)與愛爾蘭商的愛力根(Allergan)近來完成合併案, 亦是關注焦點。因為此合併案金額高達630億美元,且艾伯維擁有蟬聯十多年全球藥物銷售冠軍的生物製藥,愛力根擁有知名的肉毒...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在新冠肺炎新聞密集播報期間,許多慢性病患擔心自已是高危險群,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因為是自體免疫疾病,要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更憂慮「免疫功能不好,會不會更容易感染?」。台大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呂政勳表示,病友的疑慮可以理解,據統計資料,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終其一生可能有1...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日前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108年的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38年佔據第一名寶座,而根據106年的癌症相關報告,「癌症時鐘」為每4分42秒就有1人罹癌。在面對癌症的威脅上,男女性別有明顯不同,男性的癌症發生率是女性的1.2倍,且罹患的癌症,主要與菸品與檳榔有高度的關聯性;其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