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排演夢的劇本,揮別惡夢糾纏

排演夢的劇本,揮別惡夢糾纏

你一定曾有過做惡夢的經驗,如果沒有,那就恭喜你了。心理學家說,超過百分之五的人會定期做惡夢,生活遭到嚴重的侵擾。這些惡夢也許一個月才會來一次,或許一個禮拜會來個好幾遍,讓當事人的夜晚變得如此漫長難熬,如此的嚴酷過現實。

心理學家其實一直在研究夢,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就是個里程碑般的樣板,容格對夢的解釋,帶領我們跨越現實與靈幻的邊界。後來的心理學家將夢當做現實的補償,訊息的垃圾、片段,東方人則對「託夢」之說深信不疑。所以,如果你始終相信,夢具有某種解釋現實的意義的話,做惡夢必定也會讓你覺得無比的困惱。

然而,正如美國「睡眠醫藥和夢魘防治中心」(the Center for Sleep Medicine and Nightmare Treatment)主任巴利柯拉寇(Barry Krakow)說的,「他們覺得那是心理的吶喊,其實並不一定如此。」

正常的做夢,或許可以透露現實生活的訊息,但惡夢卻似乎不具有這方面的效果。心理學家雖然仍無法解開人們為何會做惡夢的謎團,最近卻有人主張,某種人格特質的人,似乎較容易做惡夢。

紐約市耶敘瓦大學(Yeshiva University)的心理學副教授羅斯列賓(Ross Levin)多年來也是位幫病人診治惡夢困擾和失眠證的治療師。根據他的經驗,遭逢惡夢困擾的人常擁有「意志薄弱」的特質,說得淺顯一點,就是耳根軟、無定見、容易受到外來事物的影響、左右。常做惡夢的人,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耽溺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會有強烈的幻想傾向。列賓最近發表在心理學期刊的論文還提到,這些人的思考模式和白日夢也常是負面的,常覺得沮喪、無力感、萬念俱灰,但他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一回事。

許多定期做惡夢的人,追溯他們的夢魘源頭,往往可以找到過去的傷痛事件(trauma),許多人曾是犯罪、暴力下的受害者,說不定曾有遭強暴的慘痛經驗。大部分人都擁有「後傷痛壓力障礙」(post─t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特徵。所幸,隨著時日消逝,不再具有那麼可怕恐怖的力量。如果惡夢一直盤據不去,一再回來騷擾當事人,才需要進一步的治療。

柯拉寇設計出一套「意像排演治療」(image rehearsal therapy,IRT),治療做惡夢長達二十年的PTSD患者。他不讓患者討論夢的情節,也不去回想惡夢的原由,而是讓他們專注心力在改變意像上面。他們可以編寫夢的劇本,就算只是一幕情景也可以,然後在醒著時排演這幕情景。

他說:「惡夢會有許多負面的影響,但對許多人來說,惡夢等同於壞習慣。惡夢是學習而來的行為。」

這個治療法的原理,和許多用來療治疼痛、減緩焦慮的方式是相通的,也往往能收到具體的功效。我們在看待惡夢時,其實不一定要完全揮別存在體內的創痛記憶,有時候,只要一幕情景,或是幾個正面的心象,就能得到救贖。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50歲林先生是位果農,平日身體硬朗,有固定散步的習慣。日前在果園工作時突然感到劇烈胸痛,倒地不起,緊急送醫後,醫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並立即進行心導管檢查與手術來打通血管。 只要溫度變化就可能心肌梗塞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內科李志國醫師表示,心肌梗塞與溫度變化有關,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黃軍瑋報導) 醫美盛行,想要變美、變年輕已不再是件難事;但許多民眾擔心隨之而來的副作用,但根據統計,一百萬人中才有一人可能發生重大併發症。 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制訂了「填充物注射安全準則」,建議醫師施打眉間、鼻子、法令紋等危險部位時,最好以鈍針施作,且使用量也應小於0.1...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報導) 32歲林太太一個月前開始覺得右手腕靠近拇指基部有點隱隱作痛,依舊持續做家事,偶爾痛得稍腫,但近兩周疼痛非但沒有緩解,反而變本加厲,拿鍋碗稍微出力就疼痛異常,好幾次差點打翻碗盤,只好求助復健科門診。 狹窄性肌腱滑膜炎 俗稱媽媽手 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姿璇指出,該案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50歲的李太太,是朝九晚五的辦公族,長時間久坐、也沒有運動習慣,日前突然腿痛,走路一拐拐就像跛腳,原以為是扭到,休息就會好;不料,症狀加重,疼痛感從臀部、大腿、一路延伸到小腿,有時甚至抽筋,就醫檢查發現是梨狀肌症候群。 理學檢查確診 收治個案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