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睡眠姿勢可養生怎樣睡最健康?

清代養生家李漁說:“養生之訣,當以睡眠為先。”他說出了深奧的養生道理。因為人的一生,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人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三分之一的時間,為生命積蓄能量。其實這個問題,早在兩千多年前,先哲們就明確提出來了。如《內經》說:“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能”者,能量也。人之目視、足步、掌握、指攝等生命活動的能量,都是通過睡眠源源不斷地積蓄起來,通過肝的作用不斷滿足生命活動的需要。

常言道:吃得好不如睡得好。睡能養血,睡能益​​氣,睡能健脾強胃,睡能強筋壯骨。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7倍。肝臟血流量的增加,有利於增強肝細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並加快蛋白質、氨基酸、糖、脂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代謝。從而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人在夜晚熟睡時,分泌的生長激素是白天的5~7倍,對兒童和青少年可促進生長發育,對中老年人可激活體內各種活性酶加速新陳代謝,延緩衰老。

 

睡眠姿勢可養生怎樣睡最健康?

 

睡眠姿勢的選擇

睡眠的姿勢,因人習慣有多種多樣,但基本姿勢有三種,即仰臥、俯臥和側臥。一般認為,仰臥有利於血液循環,但應注意不要將手放在胸部,以免有壓抑感,易引起噩夢。側臥可使全身肌肉鬆弛,有利於腸胃的蠕動,側臥時腿要自然彎曲,枕頭不宜過低。許多人提倡睡時要“臥如弓”,以右側臥位為佳,頭足的朝向,以東西向為宜,避免頭北腳南。睡眠的環境要求寧靜清爽,光線幽暗柔和,室內空氣新鮮,溫度濕度適宜,床鋪平坦,硬度適中。枕頭的高度,一般以相當於自己的一拳半為宜。這樣就有利於進入甜蜜的夢鄉。總之,睡眠姿勢的選擇,應有利於迅速入睡,以睡得舒適為宜。

合理的睡眠時間

睡眠的時間有很大個體差異。—般來講,青少年每天需睡8~9個小時;中年人要睡8個小時;老年人睡7個小時左右;體弱多病者應適當增加睡眠時間。看睡眠質量好與不好,除時間長短因素外,關鍵在於睡眠程度的深淺以及醒後的感覺。睡眠程度深也就是睡得實,醒後疲乏消失,全身舒適輕鬆,頭腦清晰,精神煥發,說明睡眠質量好。如果睡眠程度很淺,特別是夾雜一些噩夢,睡眠中途被驚醒,那麼既使睡眠時間很長,也得不到很好地休息,起床後仍感到頭昏腦漲、疲乏無力,說明沒有休息好。

重視午睡

午睡是古人睡眠養生法之一。中醫學認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極衰,體內氣血陰陽極不平衡,必欲靜臥,以候氣复。現代醫學認為,老年入睡好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有防病保健意義。午睡是中國人的習慣,然而近來西方科學家發現,西歐和北美人冠心病發病率高,似乎與不睡午覺和緊張的生活節奏有關。對此,他們進行了一系列調查試驗,結果證明,如果能保證午睡,西方人的冠心病發病率可降低三分之一左右。

午睡醒後,可先睜眼靜臥一會,使大腦完全清醒,然後起床,用溫熱水洗洗臉,喝點茶水,再開始活動。這樣,就能使人體從睡眠狀態轉入清醒狀態的過程比較平和舒緩地進行,感到精神倍增。

人在熟睡的狀態下,脈搏減慢,收縮壓降低,呼吸變深,基礎代謝率下降,腦血流量減少,有助於大腦能量的積蓄。體內也會發生一系列有利於生理、生化的變化,如協調大腦皮質的功能,有利於增強記憶力,使人思維敏捷,反應靈活,這便是美美地睡個好覺後,感到神采奕奕,精力充沛的道理。有專家指出:夜間1~3時,是皮膚代謝的高峰期,這時源源不斷的血液供給皮膚以之充分的營養,吐故納新,使皮膚保持健康和彈性,經常睡眠好的人會容光煥發,面色紅潤,這就是其中的奧妙。更為神奇的是,睡眠可防癌。澳大利亞的專家通過研究發現,正常細胞在裂變過程中之所以變為癌細胞,大多是在夜晚中進行的。而高質量的睡眠,可防癌症的發生和發展。睡眠的好處如此之多,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注意科學睡眠。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在世界各地,電子菸越來越盛行,但對於抽菸的人、一般社會大眾或青少年來說,電子菸到底是好是壞,還是很有爭議。 美國過去原本對電子菸採取開放態度,但後來發現,電子菸逐漸成為青少年、小朋友的「入門菸」,因此逐漸轉向嚴格管制。英國的態度就不一樣了,英國政府在2015年一篇報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 銀髮族若是發生跌倒意外,往往會影響健康至鉅,有人因此而造成骨折,更嚴重的可能撞到頭部造成腦震盪或是腦出血,進而增加死亡機率。雖然跌倒因素眾多,但是也別忽略藥物的副作用;藥劑師即提醒,容易讓人想睡覺、意識昏沉、肌肉無力的藥物,最容易讓銀髮族發生跌倒意外,家人要特別注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台灣正面臨「血齡斷層」!國內最新統計,15年來,年輕族群捐血量銳減一半,主因就是捐血主力群族老化,加上年輕人血源逐年減少。為此,台灣血液基金會與LINE宣布推出「愛捐血」LINE官方帳號,讓更多年輕潛在捐血人認識捐血,進而增加捐血意願,減緩血齡斷層的危機。 年輕人不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50多歲的吳先生,6年因太太巴金森氏症造成腦幹退化,從此生活無法自理,都要由他人負責照顧,吳先生決定提早退休全心照顧太太;但不知如何照顧卻造成症狀惡化,吳先生也一度累倒了。 延誤就醫 疾病惡化 吳先生說,得知太太罹病後,四處就醫尋求協助,包括中醫、西醫、坊間偏方全都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