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新生兒周產期窒息 低溫療法可降死亡率

新生兒周產期窒息 低溫療法可降死亡率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義輝報導)儘管現今醫學技術發達,但在面對生產時,仍有許多不可預見的變數,其中,新生兒的周產期窒息成為足月新生兒死亡常見的原因之一。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賴明琪表示,嚴重的子癲前症、子宮內生長遲滯、臍帶繞頸或胎盤早期剝離,都是新生兒周產期窒息的高危險群,除了可能造成新生兒死亡,也可能產生神經學後遺症,但根據最新的低溫療法,已可改善死亡率以及後遺症嚴重程度。

賴明琪解釋,所謂的周產期窒息,是在分娩期間,胎兒和母體之間氧氣交換不足或血流受阻,造成胎兒器官缺氧的變化。若因腦部缺氧或缺血所造成的傷害,可能產生永久的神經學後遺症,被稱為「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變」。其發生率占活產中的1~2/1000,死亡率占10~20%,存活者中產生神經學上的後遺症占20~45%,常見後遺症包括癲癇、肢體功能障礙,甚至腦性麻痺、視覺、聽力障礙或是智能受損等。

過去許多嚴重窒息的病嬰,就算搶救回生命,卻往往難逃變成終生臥床和腦性麻痺的厄運,賴明琪醫師指出,以前的治療方法是透過支持性療法,維持嬰兒的呼吸道和血液灌流,矯正體內代謝酸堆積,並控制抽搐和腦部水腫的情形。好消息是,近10幾年來醫學研究發現,低溫療法能夠降低腦部的代謝率,減少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自由基和炎性物質的產生,進一步阻斷細胞死亡和凋零的一連串連鎖反應,為醫學技術的新進展。

低溫療法可讓病嬰的體溫降至攝氏33~35度,持續72小時後,再逐漸恢復正常體溫。根據2010年新生兒急救治療指引指出,36周以上的新生兒若具有「中度到重度的缺氧缺血性腦病變」的證據,可在出生6小時內接受低溫療法,經臨床實驗證實,對於缺氧缺血性腦病變的新生兒,能降低死亡率並改善神經學後遺症的嚴重程度,尤其施行在中度腦病變的新生兒上效果更為顯著。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5735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1名45歲男性,因陰囊腫痛求診,醫師透過按壓腫塊的方式,幫助暫時緩解疼痛,但近來,這名患者卻感覺腫瘤變大,尤其工作因需搬運貨物,導致症狀加劇,緊急就醫後,醫師發現原來是腹股溝疝氣所導致。醫師進一步利用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後,患者已逐漸恢復健康:天主教若瑟醫院泌尿外科醫師林易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一名妙齡女大生,因家族有糖尿病史,平時都會注意飲食少糖少鹽,也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沒想到一進入夏季,就時常感到頭暈、疲憊,原本以為是中暑,到院檢查才發現,血糖早已失控飆高!原來這位女學生因為夏天實在太熱,不自覺喝下許多含糖冷飲,造成血糖超過標準,康寧醫院副院長陳惠濠醫師指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真難想像肚子裡裝了十八公斤的異物是什麼感覺!一位三十九歲少婦竟然肚子裡裝了一個十八公斤的超巨大卵巢囊腫!這可要比懷胎十月還要龐大呢!這位少婦生產之後,肚子一天比一天大,她還以為是生產之後的發福,直到胖到九十公斤,已經出現氣喘和血壓飆高,才就醫診治,沒想到就檢查出左側卵巢裡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天氣逐漸炎熱,即將到三伏天了!中醫師建議,三伏天是冬病夏治最好的時機,尤其是過敏性鼻炎、氣喘與容易感冒等病況,利用三伏貼以及內服中藥,可以有效改善病況。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師黃雅慧表示,所謂的三伏天是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7月13日)、第四個庚日(7月23日),和立秋以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