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服用抗憂鬱藥物 任意停藥小心復發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小心!擅自停用抗憂鬱藥物,容易導致病情反覆發作!日前就有一名林小姐因常莫名哭泣、睡不著、吃不下、無心工作而就醫,在服用抗憂鬱藥物二週後,覺得症狀已獲改善,便自行停藥,沒想到過了兩個星期,所有症狀又再度出現。醫師提醒,服用抗憂鬱藥物後,需由醫師視病人狀況決定停藥時機及方式,以免憂鬱症復發、甚至使憂鬱症慢性化。

大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徐鴻傑表示,現今社會壓力大,憂鬱症十分普遍,若只是輕度憂鬱症,可以藉由心理治療、運動、飲食等方式改善,不一定要用藥;但若已是重度憂鬱症,通常就會建議先用藥,以免腦部受到疾病影響,造成無法復原的傷害。

徐鴻傑強調,大部份病人在用藥治療改善之後,便可依照醫師指示逐步減藥,並不會有成癮的危險。但需留意服藥時間需有足夠療程,達到有效治療劑量,否則就會有復發風險。

另外,有些民眾擔心藥物傷肝、傷腎,常在自覺病情改善後就自行停藥,雖然剛停藥時沒事,但過了二、三周至一個月後,就有可能再度復發;部分患者甚至會在停藥二、三天時出現戒斷症狀,如噁心、頭暈、煩躁、失眠等。

徐鴻傑因此提醒,要成功減藥甚至停藥,除了遵照醫師指示用藥之外,有些藥物減藥速度不能太快,否則會出現戒斷症狀,為了避免「呷緊弄破碗」,不要操之過急。服用抗憂鬱藥物時,若要合併服用其他藥物,也應多加留意藥物交互作用,避免影響療效。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2530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美國新冠藥物瑞德西韋研發,初步判定效用良好,在台灣已經取得有條件許可,希望7月能輸入1千人次藥物,同時不僅於此,台灣國衛院、中研院、長庚團隊都各自採用不同技術,研發出對抗新冠肺炎的藥物,衛福部強調,科技防疫國家隊亦儼然成形,因應疫情再次發生時,台灣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綜合報導】衛福部國健署發布10大癌症統計,大腸癌持續12年排名第1位,例如知名藝人豬哥亮,就因大腸癌病逝;但如果大腸癌早期發現,就有機會不開刀或放化療,藉由內視鏡就能去除異常組織。因此,規律的糞便潛血檢查就顯得格外重要,然而有時會看到糞便上有鮮血,到底是不是有大腸癌的可能?讓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急診室是搶救生命的第一現場,24小時提供民眾緊急需要的醫療照護。不過急診室一直以來常有壅塞的現象,不只造成醫療人員沉重的工作負荷和壓力,也可能讓醫病關係變得緊張,高雄榮民總醫院急診醫學科楊坤仁醫師提出三大重點,希望讓民眾對急診多一層認識,讓醫病溝通更順暢。自我症狀評估 非必...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嘉義報導】換水大腸鏡除了能減少檢查時的疼痛、提升大腸腺瘤發現率外,大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謝毓錫醫師研究證實,患者在檢查中可自行選擇是否麻醉的情況下,有93%可不用麻醉即完成換水大腸鏡檢查,相較於傳統充氣法大腸鏡的76%高出17%,與常規麻醉相比更能減少併發症、恢復時間與人力需求,...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