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汗從哪裡出,病從哪裡來(已被瘋狂轉發中...)

汗從哪裡出,病從哪裡來(已被瘋狂轉發中...)

1.額頭出汗=肝陽上亢

  如果額頭常常出很多汗,中醫認為可能是肝陽上亢引起的。建議你去醫院檢查一下甲狀腺激素分泌是否正常,因為這很可能是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剩造成的。

 

  【醫師建議】平時盡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氣,女人尤其要每天睡飽,否則容易陰虛、肝陽上亢。每天沖泡枸杞茶,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氣不足

  如果平時鼻子愛出汗,說明​​你肺氣不足,需要調理補氣。從西醫理論看,你的免疫力也多半很低,需要提升免疫力。

 

  【醫師建議】建議你每天用雙手或工具敲打雙腿。其中,重點是多次敲打,並按壓雙腿的左右兩側,因為這是你身體上肺經分佈的部位,通過這樣適當的刺激達到調理肺經的目的。

汗從哪裡出,病從哪裡來(已被瘋狂轉發中...)

3.頸部出汗=內分泌失調

  頸部汗腺分佈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頸部會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與你全身內分泌失調有關。

 

  【醫師建議】最好去醫院接受全面激素檢查。

 

4.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如果胸口常出汗,中醫說是你的體內脾胃失和。西醫覺得這種情況下,你體內的血液循環多半很慢,氧氣運輸不順暢。

 

  【醫師建議】平時不要過度焦慮,也不要看恐怖片,以免驚嚇過度更傷心脾。少吃油膩、生冷食物,平時用黃芪、大棗泡水喝,可以緩解症狀。

 

5.腋下出汗=汗腺過大或飲食過重

  腋下分佈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較多。但如果汗液分泌太過旺盛,多半是你的汗腺直徑過大。如果汗液氣味很大,是因為你的飲食過重,吃了太多蔥、蒜、洋蔥等食品。

 

  【醫師建議】汗腺過大時,可以去醫院做簡便有效的激光治療。飲食也要清淡,少鹽少香料,多吃水果、蔬菜。

汗從哪裡出,病從哪裡來(已被瘋狂轉發中...)

6.手心、腳心出汗=脾失運化、脾胃濕熱、血虛

  如果你情緒緊張、激動或害怕時,手心或腳心容易出汗,中醫覺得你多半是脾失運化、脾胃濕熱,而且血虛。

 

  【醫師建議】每天餐後按摩腹部,先順時針按摩30圈,再逆時針按摩30圈。而且要少吃,最好盡量不吃冷食,比如冰淇淋、冷飲等。

 

7.背部出汗=陰陽虛弱、極度疲勞

  背部汗腺分佈很少,所以背部愛出汗說明你的身體陰陽虛弱,已經極度疲勞。

 

  【醫師建議】保證充足睡眠,飲食要豐富、有營養,以滋陰補陽為主,女人還可以早晚做15分鐘瑜伽冥想。

 

8.私處出汗=濕熱下注、腎陽虛弱

  如果你的私處愛出汗,中醫認為你的體內濕熱下注,腎陽虛弱。西醫覺得,這種情況下,患細菌性炎症的可能性會增大,甚至讓私處氣味變重。

 

  多多注意自己身上出汗的部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健康吧。

 

文章來源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15)日宣布新增1,209例本土病例、75例境外移入,包含68人落地採檢。由於本土疫情嚴峻,過去北北基桃屬於高風險區域,今日宣布增列花蓮與高雄,為高風險區域。目前輕症居家照護有1縣市開始執行,1縣市正在申請,多個縣市正在積極整備中。在昨(14...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近日本土疫情嚴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5)日宣布新增千例本土病例。其中孕婦確診的風險偏高,因此指揮中心特別說明:孕婦需依照懷孕週數分流,如超過36週需在集中檢疫所照護,不適用居家照護。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孕婦染疫之併發症風險高,近預產期者也隨時可能有生...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5)日宣布新增10位重症病患,目前總計有6,543位中症以上之病患。而今日宣布新增1家加強型防疫旅館,提升醫療量能。 10位中症病患 有3人沒打過疫苗 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10位中症病患,年齡為40至80歲,僅4位接種2到3劑疫苗;6位未完整...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15)日宣布新增本土病例破千位數,為1209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被問到是否可能會有「月底單日破萬、累積百萬例確診」狀況,他回答「的確不無可能」。陳時中認為,預估規模是沒意義的,破萬、破百萬都有可能,我們需要做好「減災」,包含輕重分流、藥物...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