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腸躁症飲食守則

現代人由於生活壓力大,常常會感覺肚子不舒服,許多人找醫生、做檢查,被診斷為「大腸激躁症」,俗稱腸躁症,其症狀包括腹痛、脹氣、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祕、解便不完全的感覺。雖不致命,但很少被治癒,造成嚴重生活困擾,怎麼改善呢?
腸躁症飲食守則
書田診所家醫科醫師林兆啟表示,腸躁症患者常因脹氣而感到肚子不舒服。腸胃中的氣,主要來自從嘴巴吞下的氣體和食物在腸胃中消化產生的氣體。一旦腸胃中的氣體變多了,卻沒有藉著打嗝由口排出、或藉著放屁由肛門排出,就會積在腸胃造成脹氣。

譬如便秘,會讓食物殘渣在腸胃中停留較久,容易造成脹氣;乳糖不耐症的人,無法消化牛奶中乳糖,喝牛奶時也容易造成腸胃不適、脹氣、糊便、甚至腹瀉。

常脹氣的人,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的飲食守則,包括:
1.細嚼慢嚥,不要邊吃東西邊說話,也不要吃太飽。
2.避免嚼口香糖、喝碳酸飲料,不要用吸管喝飲料,改用杯子喝飲料。
3.有抽菸的人,請戒菸。
4.假牙太鬆,請至牙科矯正。
5.容易緊張的人,注意自己常做吞口水的動作,也會嚥下比較多的空氣。
6.想放屁時,可以暫時迴避一下,不要憋氣。
7.少吃含有大量脂肪的食物和油炸食物,也避免含山梨醇等代糖或大量果糖的食物。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台灣好食材Fooding》】

相關推薦

以台劇《犀利人妻》走紅的女星朱芯儀,在3月8日剛好是她36歲生日這天,透過Youtube頻道「芯情日記」上透露自己罹患乳癌第二到三期,甚至已轉移到淋巴,因此正積極做全身性治療。    ▲ 《犀利人妻》朱芯儀36歲罹患乳癌。(攝影:郭懿慧)   朱芯儀回想自己過...

閱讀詳情 »

潘以泓/台北報導 台灣每8位成人就有一位發生腎臟病變,20歲以上成人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已逾12%1,且有超過9成(96%)的腎臟病患者罹病卻不自知2。由於腎臟無痛覺神經分布,初期腎臟病症狀不明顯、難以察覺,病人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時機,導致腎功能無法恢復。適逢3月10日世界腎臟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攜...

閱讀詳情 »

【記者羅蔚舟/桃竹苗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警戒期間,民眾擔心外出看病有染疫風險,恐延遲就醫而影響病情。為解決民眾就醫疑慮,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北區業務組表示,中央健康保險署擴大辦理「視訊診療照護」,讓所有門診病人都能透過視訊零接觸看診,降低到院所就醫染疫風險,保障民眾就醫權利。 ▲健保署北區業務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