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膝關節手術革新 機器手臂提升精準度

膝關節手術革新 機器手臂提升精準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據統計,傳統部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失敗率高達3成以上,許多患者寧願吃止痛藥,也不願意承擔風險;若選擇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不但要切除整個關節,還要長達3個月以上的復健期,讓患者進退兩難。有鑑於此,醫界研發出機器人關節置換術,由於精準度高,失敗率僅0.4%,可保留好的關節及韌帶組織,病患能快速恢復活動能力,是膝關節手術的一大革新。

中山醫院骨科醫師吳濬哲指出,退化性關節炎是造成老年人膝關節磨損的主因,另外,當發生運動傷害、早期運動量過大,也會加速膝關節磨損程度,引起創傷性關節炎,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都適合接受膝關節置換術。一般來說,3、40歲的患者,出現關節疼痛、關節活動力下降的症狀,較適合選擇關節鏡手術、注射玻尿酸,或進行PRP血小板血漿治療,因為年輕人的再生能力強,應盡量保留關節的使用功能,延長使用年限;然而,6、70歲的患者,則適合立即進行膝關節置換,提升生活品質。

而且,依據關節磨損程度,年紀大的患者可選擇不同的關節置換術;吳濬哲醫師建議,例如只有內側或外側關節磨損,適合使用機器人關節置換術,只需更換部分關節,保留韌帶、周圍神經,關節磨損程度減少許多。若選擇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則完全依靠人工關節及股骨間的介面摩擦,維持關節穩定度,關節的耗損較大,磨損程度也較高。

吳濬哲醫師表示,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首先會照X光,確認關節磨損的位置及程度,再進行電腦斷層評估,選擇適合的關節置換術;而機器人關節置換術,可結合影像偵測及導航,病患進行電腦斷層掃描後,術前可透過精準的紅外線定位,把電腦斷層掃描資料與關節實際狀況結合,計算出最準確的手術位置後,再依照3D模擬影像利用機械手臂進行手術,且術中會再進行一次定位。與機械手臂整合的6mm鑽頭在導航系統幫助下,僅磨除關節受損的部位,若超過術前規劃範圍則會停止,誤差約小於1mm,失敗率則不到0.4%。

「傳統膝關節置換術,如同目視開飛機」吳濬哲比喻,進行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只能根據X光片及器具定位,就像開飛機沒有雷達只能目視,而機器人關節置換術,術前可利用電腦斷層掃描模擬、定位,當然手術的精準度、安全性都大幅提升。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1891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葉姓女士,五十多歲、初診病人,有高血脂病史,因視力模糊及老花至眼科求診,經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眼科陳家祿主任檢查,葉女士的矯正視力、眼壓與血壓皆正常;進一步進行免散瞳眼底攝影檢查,發現其單側視神經盤有局部異常凹陷。經液晶透鏡電腦視野機與眼部光學斷層掃描機檢查後,發現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43歲陳先生因這幾個月常晚餐後就在沙發上打起瞌睡,假日老婆想找他出去戶外走走,但先生卻託辭說很累,體重也持續上升且體型越來越「中廣」,進而被老婆拖至奇美醫學中心看診;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聽完老婆抱怨後,從陳先生抽血數值發現,其確實睪固酮數值低下,經整體評估,給予適當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現年76歲的楊德雄,10年前罹患糖尿病,每3個月都會定期回診追蹤。平時重視養身、食療的他,2年前,因兩個月內瘦了兩公斤,回診諮詢糖尿病主治醫師,透過抽血合併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竟發現罹患C型肝炎,肝指數偏高並合併肝纖維化第三期。楊先生緊張不已,甚至嘗試了各種偏方治療、食療...

閱讀詳情 »

1名21歲女大生因為臉上冒出1顆中度丘疹型青春痘,原以為只是毛孔阻塞、毛囊發炎,使用含藥痘痘貼後,應該就可以消腫、改善發炎,沒想到卻越貼越腫,嚇得她趕緊就醫。許多人冒出青春痘後,總習慣使用痘痘貼,不過,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提醒,並不是所有情況都建議使用痘痘貼,如果處理不當,反而容易引起發炎、色素沉澱...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