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輻射到底有多可怕?了解「這個」讓你知道決定必死的門檻到底是什麼...

輻射到底有多可怕?了解「這個」讓你知道決定必死的門檻到底是什麼...

記得我剛確定錄取放射科學系時,很多親朋好友就開始關心我的生育能力。在他們的心目中,只要有輻射,不就等於準備絕後了?甚至有人還推薦我去某某名醫那邊先存好幾杯新鮮、無汙染的精液以備不時之需。當時我還只是個未經人事的青澀少年,要立刻做出這種決定當然有一定的困難度—所幸當時沒做出傻事,否則現在的我一定會覺得自己蠢斃了。

一般來說,我們會把放射線的生物效應分為兩類:「確定效應」(deterministic effect)與「機率效應」(stochastic effect)。如果光從字面上來看還是無法理解的話,真的不能怪我,畢竟身為學者,當然要用一些只有自己看得懂的名詞來拉開和門外漢之間的距離,這就是為什麼大學收那麼高學費的原因(大誤,以上純屬自我吐槽的玩笑啦^_^)。

「閾值劑量」決定必死門檻

我想,先別提輻射了,你聽過:「十三叔,我的肚子還有一點餓嗎?」吧?( 出自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所謂的「確定效應」的意思就是說,假設正常人的胃都是一樣大的,硬塞50塊大餅會脹死,依照確定效應的遊戲規則,這時候只吃49塊就一定不會死,不過要是不小心再多吃一塊就一定會脹死,而且吃超過愈多,死相會愈難看。「閾值」就是門檻,而這裡的「50塊大餅」就是所謂的「閾值劑量」(threshold dose),它決定了必死的門檻。而所謂的「機率效應」就是只要你吃了餅就可能會被噎死,餅吃得愈多,噎死的機率愈高,但不管你是怎麼噎死的,死相都一樣,所以如果不想被噎死,就千萬別吃餅,不管你的肚子是不是還有點餓。這兩者之間可以說是獨立的兩種效應,也就是說,當你一次吃60塊餅時,不僅可以確定吃完一定會脹死,還有非常高的機率在吃的過程中被噎死。

嗯,不過理論上雖然是這樣的,但是在真實世界中卻不是如此。

輻射到底有多可怕?了解「這個」讓你知道決定必死的門檻到底是什麼...

閾值劑量是非常難定義的,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些人是「哎呀,人家吃不下啦」的小鳥胃,有些人和《九品芝麻官》當中的有為一樣吃了50塊餅肚子還有點餓,所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閾值劑量」,所謂的「50塊大餅是脹死的閾值劑量」可能只是一個大群體的中位數或平均值罷了。

此外,吃少量的餅,絕大部分情況下都不會有人噎死,如果我們把這樣的數據拿去和沒吃餅的人做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統計分析,很可能根本看不出吃不吃餅和噎死有什麼關係,也就是說,也許必須要吃到某種上氣不接下氣的程度時,發生噎死的情況才會開始較為明顯。因此,雖然我們不能排除吃一塊餅也有噎死人的可能性,但是在一般的情況下,去考慮只吃一塊餅就會被噎死的狀況根本是浪費大家寶貴的時間。

回過頭來看看輻射的生物效應,由過去數十年的科學證據顯示,如果要產生確定效應單一器官所需的被曝量至少要大於100 毫戈雷,而機率效應在100 毫西弗以下不僅看不出臨床意義,還有許多動物實驗顯示受到低劑量曝露的小動物的癌症風險反而降低了,若要用一個簡單的口訣記住,就是「低於一百不會死」,所以說一般單次的健康檢查所接受的輻射曝露對人體的傷害可說是微乎其微,相對的,這些檢查所提供的診斷資訊卻可能幫助醫師在第一時間發現病因、提出有效的治療方法,這就是所謂的Z > B(利大於弊)。

確定效應的閾值劑量

輻射到底有多可怕?了解「這個」讓你知道決定必死的門檻到底是什麼...

好吧,相信應該有一些人是所謂的「線性無閾假說」(Linear Non-Threshold model, 簡稱LNT) 的死忠粉絲,所以我還是稍微先談一下這個東西好了。「線性無閾假說」在輻射生物學上是一個對生性嚴謹、一絲不苟的人說服力十足的假設,因為我們沒有理由相信當輻射通過你的身體時,沒有擊中任何一根DNA,因此,假如我們很保守地思考這件事情,那麼只要有一根DNA被擊中了,它就存在癌病變的風險,非常合情合理。

在這個概念之下, 依據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第60報告書的資料,當一個人遭受100毫西弗的輻射劑量曝露時,他的罹癌機率將會比沒接受過曝露的人高出0.24%,哇!聽起來多可觀啊!假設有十萬個人同時被100 毫西弗的劑量曝露,其中就會有二百四十人因此得到癌症啊!你還說這不恐怖?

好吧,你為什麼會覺得恐怖?很可能是因為你並不知道地球人的一生的罹癌風險大約是50%,換句話說,這10萬人就算什麼事也不幹,也有5萬人會得到癌症,更糟糕的是,我們根本無法分辨出這5萬人和那240人的名單有沒有重疊,這就是為何低劑量沒有「臨床意義」的原因。

記得以前念大學的時候,我們當然都很怕癌症,大家都對所謂的食療養身、防癌非常有興趣,結果老師對我們說:「不管你吃什麼都會得癌症啦!反正得了再治就好了。」語畢哄堂大笑,不過現在想想,真是金玉良言啊!在現代醫學的發展之下,癌症幾乎不能算是絕症了,重要的是定期健康檢查,只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多半都能有很好的預後(prognosis,推估病人未來可能的結果)。

總而言之,根據現有的科學證據,有效劑量低於100亳西弗的輻射曝露是完全不需要在意的,但是單一器官接受高於100亳戈雷時就要開始密切注意了,所謂小心駛得萬年船,但是把未雨綢繆搞成杞人憂天就太超過了。

單一器官高於100 毫戈雷的輻射曝露,才需要密切注意。

 

【延伸閱讀】

溫泉居然也有放射性!  

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是罹患大腸直腸癌嗎?!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退休好幸福》&《退休好幸福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 人都有惰性,要讓一件事情從零開始變成習慣,需要花費非常多的時間與心力。尤其是心靈要堅持與強壯,戰勝心魔。要培養好習慣不可輕易中斷,否則又得重頭開始。想建立良好的習慣,最好維持一段時間。 30天法則欺騙大腦 養成好習慣 當我們在三十天裡持續不間斷重複進行某些事,像是...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 瀏覽臉書已成為大眾與他人互動的日常生活,不少研究探討使用臉書可能增加罹患憂鬱症機率,真的如此嗎?根據研究發現,使用臉書並不會引發憂鬱情緒,甚至許多使用者擁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 日用臉書超過2小時 並不會比較憂鬱 研究以282名年齡18至73歲不同國家的成人為對象進...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 天氣逐漸變冷,許多人大啖燒酒雞、薑母鴨和藥酒進補,聚餐時也會喝酒,導致酒駕事件增多,輕者遭警方取締,重者則造成傷亡,害人害己。統計資料顯示,過去10年酒駕造成的死亡車禍,導致每年數千人傷亡與家庭破碎。約有7成3酒駕受害人為青壯年,酒癮患者平均壽命44歲,至少減壽3...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 時序進入冬天,最怕腦中風發生。最近天氣變化,腦中風病人增加。腦中風就像一個不定時炸彈,突然發作導致失能,不只影響病患心理,也造成家屬沉重的負擔。 規律作息、均衡飲食 降中風風險 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奕夫表示,不論是缺血性腦中風或是出血性中風,關鍵在於血管是否...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